從中國文化看方濟

文:馮瑞芬fmm(2007) 城市中的方濟講稿

webmaster
導言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是一個很大的題目 . 今晚我在這裡嘗試解釋一下。在信報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有一位記者訪問鍾亞 城, 他是中國現化的作家 , 寫了很多小說 , 散文 , 影視。在他們的對話中 , 他提及文化的本義 . 他說文化的本義其實是很簡單 .。 [ 文 ] 就是人與人的關係。 ( 當然 , 文是相對於武 , 武就是人的動物性 )。 古時 , 周公制禮作樂,禮就是這關係的一種規定 , 中國有說知書識禮 , 就是說有關人際的關係。 而 [ 化 ] 就是行為的細節。

當然 , 中國人對中國文化有很多的解釋。連中國文化單從人際關係去看 , 也是不簡單的 . 這是一個廣而深的問題 , 因為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人口眾多 , 分佈在各地 , 在歷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式。同時 , 人是在不停的改變 , 不停的適應 , 因此 , 文化 , 或用另一種說法 , 就是人的行為在歷史中不停的改變 . 因此 , 要講中國文化 , 就很不容易。

論語

我現在選了一本書 , 那就是孔子的 論語 , 論語 記錄了一些孔子的言行:在 論語 中孔子提及朋友 , 君臣 , 父子 , 兄弟。他對人際關係非常的重視 . , 尤其是有關君臣方面 , 他更很多時提及。這也可說是與他的生活及價值觀有關。大家都知道孔子在世時週游列國 , 講解治國之道 , 而他的君臣之道 , 是建基於父子之間的關係 。 希望從這本書中能看到孔子對人關係的看法。雖然這是一本古舊的書 , 但作為中國人,我們在人際關係方面 , 是或多或少是受了孔子的影響。

同時 , 我們看方濟如何在他的生活中 , 他的處事、做 人、 和其他的人有什麼特別的關係。當然 , 他有他獨特對人際生活的態度 , 希望以我有限的智識 , 來描寫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 , 生長在中國文化中 , 如何透過孔子的人際關係 , 或好說是中國文化來看方濟的人際關係。 . 進而作一個比較 . . 我們可以看到他和中國文化對人際關係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 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 有什麼是他特有的地方。

薛拉諾一書

當我看方濟時 , 我也想集中在 薛拉諾一書。 方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 有很多人寫他的生平 . 翻譯他的著作 , 幸好他寫得不多。 但如果我們看任何人寫他的傳記 , 都會發覺方濟是很注重人際關係 , 而他的人際關係不只集中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而且是人與萬物 , 人與神的關係 。 我們會值著這三晚的討論 , 看一看方濟對人際的關係 , 有什麼地方是和中國人 , 或可說是孔子在 論語 中所提及的 , 有什麼地方相似 , 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希望大家研究 , 討論 , 而我在這裡只是拋磚引玉。

方濟死於一二二六年 , 教宗國瑞九世下了兩個要求:他要會士興建一所方濟聖殿 , 並要求會士寫一本方濟的行實或稱之為傳記。這本傳記薛拉諾寫於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年初。它是以方濟宗教信仰經驗的傳記寫成 , 並在一二二九年二月十五日得教宗批准。

因為這本書是在教宗的要求下寫成 , 同時是為了方濟列升聖人之用 , 因此 , 所用的語言 , 均要配合教會的語調。 同時會參閱有關以往教會寫聖人傳記的手筆 , 對於人物的描述 , 例如教宗國瑞三世 , 方濟的總會長之一的厄利亞 , 佳蘭及初期的小弟兄 , 均有特定的手法 , 都是按著教會的規定。

全書分為三個部份 :

卷一 方濟的生平 由他的悔改開始
卷二 方濟死前的兩年 1224 至 1226 年十月四日
卷三 列品及奇蹟

我希望透過孔子的 論語 及 薛拉諾一書 來看方濟在人際方面的關係 , 雖然如此 , 這會是很大的題目。所以 , 我只集中在人與萬物。而人與人方面角色的這方面 , 我只集中在朋友及君臣的關係中 , 因為在初期的兄弟中 , 有些是方濟的朋友 , 而後來的小兄弟 , 方濟也和他們有朋友之間的感情。當然 , 君臣是按著中國父子的引伸而達至方濟和父親的關係 , 走到方濟與神父 , 教宗 , 教會的關係 , 進而至方濟和天主的關係 , 看看它們之間的異同。

論語中論及萬物

萬物在論語中佔了很少的地位。孔子寫有關動物的句子 , 只是寥寥的幾句。三言兩語 , 著墨很輕 , 一點也看不出他對萬物的重視。 可說他的主力是在說人際關係。他只著重人在他角式的扮演中的各種關係 , 例如朋友間的關係 君臣間的關係 .。 在論語中所提及最多的就是人作為國家的臣子 , 對他的君主應作的事項就有很多詳盡的注解 , 也有很多的意見。 簡直是多姿多彩。其實當我們說及人的關係時 , 為方濟 , 人不只是人與人的關係 , 還有人與萬物 , 方濟對萬物的關係 , 不只是人與動物或植物 , 而是包括人與元素 , 人與物件的關係 , 他把物件提升到更高一點的層次 , 同時 , 還有人與神的關係 .。 但孔子在這兩方面 , 由最低級的到最高級的神 , 他是沒有多說話。

現在 , 我集中的說萬物 , 或是先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及動物和植物 . 看看孔子對動植物的關係。

[ 能養 不敬 ] 書二 9/7

當子游問孔子有關孝道 , 孔子說 : [ 今之孝者 , 是為能養 , 至於犬馬 , 皆能養 , 不敬 , 何以別乎 ]. 在動物中 , 有很多的動物的行動是和人的行動很相似 . 例如企鵝 , 母鵝生了蛋 , 就要出外找東西吃 , 而父親就用他的身體來使小企鵝從蛋裡走出來 , 而小企鵝能在千萬隻企鵝中找到他的父母親 . 這些都是 { 能 養 }。有時作為小的動物, 它們會用口來治療父母的傷口. 這些都是大自然生態的現象。

孔子說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 [ 敬 ]。 敬有多種 , [ 敬禮 ]、 [ 敬師 ]、 [ 敬神 ]、 [ 敬父母 ]。動物卻 不能 [ 敬 ]。 動物不能也不會尊敬他們的父母 , 他們不知道長幼有別 , 對父母要生養死葬。 [ 敬 ] 人或對有教養的君子或老師執弟子的敬禮。 . 他們不懂得這些道理。雖然它們有些地方很像人的表現 , 例如有些動物會很小心養育他們的幼小動物 . 但很多的動物 , 都是肉肉強食 , 爭掙求存。 人與動物 , 是有很大的分別。因此 , 孔子把動物放在比人低下一層 . 因為它們不能像人或君子一樣 。

[ 禮 ]

有一次 , 子貢看見一隻作為祭品的羊 , 很可憐。他是一位悲天尤人的君子 . 因此 , 他希望每一個月的第一天的祭祀中不要再殺一頭羊。 孔子卻說 , [ 爾愛其羊 , 我愛其禮 ]。書三 18/17 對孔子來說 , 他最祟敬的就是 [ 禮 ]。他 熱愛禮儀。 這是人最能表現的一種態度, 使人能表現出一種君子的風度 , 一種祟高的意念 . 。因為在整個的禮儀中 , 活生生的羊在人面前被殺死 , 取去生命 , 為孔子 , 這禮儀是何等先聲攝人 , 振人肺腑的祭祀。在祭祀中這隻小羊協助人在祭祀的典禮中 , 表達出祭祀的因由。但同時在這裡卻可看見孔子並不很重視那隻羊 , 孔子的著重點不是任何的動物 , 牛羊雞鴨 , 絕對是不重要的 , 重要的是它們能帶出禮儀的特點 , 美的動態 . 因為羊只是一隻無關重要的動物。

有關動植物的知識

當他說及人在學詩方面的各種好處時 , 他才提及 [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書十七 156/9 學詩是人成為君子必走之道 , 在家可以事父母 , 遠一點的伸引 , 可以事奉君主。 同時學詩也可以多點認識 [ 鳥獸草木之名 ] 。 這裡也就是人作為君子與萬物的關係。當然這裡也有它實用的價值。 . 從人利害的關係出發 , 這是使人看來很有學問 , 是一種裝飾。以實用的價值來說 , 如果人對他四周的植物有所認識 , 知道草木的本性 , 可以用它們來治病。如果人對他四周的動物有所認識 , 他就能趨吉避兇 , 例如 , 人因為根本就不夠灰熊走得那麼快 , 看看就快被追上 , 如果人扮死人 , 倒卧在地上 , 忍著不呼吸 , 灰熊以為人死了 , 就不去食他。如果人有這方面的智識 , 他也就能救回自己的性命。

孔子對萬物的看法是它們是為人而生 , 以下是一些例子 , [ 譬如為山 , 未成一簣 ] 書八 69/18, 這是孔子提及做學問時才提及 { 山 } 美玉要 [ 沽之哉 , 我待賈者也 ] 書八 68/12, 子曰 [ 鳳鳥不至 , 河不出圖 , 吾已矣矣 ] 書 八 66/8, 他也有提及 { 庥冕 } 禮也 . 書八 64/3,

對於大自然的一切 , 孔子曰 , [ 水火吾見 , 蹈而死者 ] 書十五 141/34 子曰 , [ 知者樂水 , 仁者樂山 ] 書七 44/21

人為萬物之靈

另一個使他不重視動物 , 植物或其他原素的原因是動物是不如人 , 人為萬物之靈 , 高於其他 , 更有甚者 , 動物等不能協助人使人成為更君子 , 更父子 , 更君臣的中介品 , 因此 , 人與其他動植物及其他原素有很大的距離 . 總結一句 , 孔子說 , [ 鳥獸不可與同群 ,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 ]。 人是不能將自己與野生動物放在同等的地位。人是人 , 獸是獸。

方濟對萬物的看法

萬物都是天主的受造物

[424] 我們看到方濟在斯波來叨山谷中 , 看到各式的鴒子 , 烏鴉等 , 它們好像是在等待方濟的來臨 , 他們沒有因他走近而起飛 , 因此 , 方濟變得非常的熱忱與溫和 . 他洋溢著喜樂和謙虛 , 請他們聆聽天主的聖言。當他向當時聚集的人們講完天主的道理時 , 他轉頭向這些鳥 , 稱他們為飛鳥弟兄 , 要他們讚美上主、熱愛衪、因為衪給羽毛做衣服 , 翅膀為飛翔 , 以及他們的一切所需。 他們是高貴的 , 因為天主照顧他們。他們住在清潔的空氣中 , 不耕種也不收割 , 天主仍保護他們 , 因為他們按著他們本性去生活。 最後 , 方濟降福了他們才離去。

方濟提升萬物 , 使它們與人類平起平坐 . 因為天主創造了不只人類 , 還有其他的萬物 . 我們都因為是天主的受造物而能享有祟高的地位 . 同時 , 也因為我們都是受造物 , 也就能處於平等的地位 . 萬物藉著他們的存在 , 也就是它們的本性而張顯了天主的光榮 . 而我們人類因為我們的理性 , 靈性而不只因著我們的存在而光榮天主 . 我們人類更應因著我們的理性 , 靈性 , 感情 , 記憶 , 我們人類特有的天性而更光榮天主 .

萬物使他更認識天主

方濟並為了他們而更感謝上主。它們是很留心聽他的講道 . 這使他透過他們的行動覺得他以前很疏忽 , 不留心聽天主的聖言。他覺得他也忽略了以前從沒有想起要向他們宣講的需 要。同時 , 方濟更從他們那裡學會服 從。他們聽他的話使他覺得他應該反省一下自己 , 是吾對天主的聖言這樣服從.

一切四周的動植物及原素 , 因為他的接觸 , 使萬物提升了他們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他們也成了他成聖的幇助。他不因為有對雀鳥的智識 , 了解他們的言語 , 進而目空一切。 相反 , 一切使他更接近天主 , 更能稱揚上主的聖名。 因此 , 方濟不只是能知道禽獸的所能 , 盡他們的力量與其他萬物合作並分享 , 更能為了自己是一個人,而更能人性化地欣賞 , 感謝 , 讚美 , 天主。

用人的感情來認識萬物

[426] 另一個故事是方濟能使燕子靜下來聽他的講道。這行動使當時的人驚奇不止 . [427] 免子在方濟身上感到安全 , 他同情這隻免子 , 因牠身陷羅網中 , 因為方濟以慈母的情懷來撫慰牠 . 並把牠放回樹林裡 . 作者以很多形容詞來描述動物 , 而這些形容詞是人感情的表現 , 因此 , 我們可以說方濟把人與動物 , 植物及生存的原素和人一樣都放在同等的地位 , 同時 , 他也用人的感情去了解動植物 . . 有時 , 他對他們說話 , 感受他們的感情 , 對他們就好像是對他的小兄弟 . 因為他們都是來自一個主人 . 大家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

萬物協助他祈禱

[428] 當方濟祈禱時 , 在水中大小的魚都向他的方向游過去 , 像是要和他一起祈禱。 像是在等他給他們施放天上的食糧 , 他們要等他的吩咐才離開他。 . 這是一種內在的吸引 , 只有方濟才有這一種力量。 使這些動物有異常的行為或動作。

方濟的愛心不只是為人 , 癲病人或窮人 , 連不會講話的畜牲 , 爬虫 , 飛鳥 , 有知覺 , 沒有知覺的物質也是如此。 因為他深深的感受到上主是一切受造物的天主 , 他們大家是彼此相通 , 心連心 , 尤其是小羔羊 [455], 更能喚起方濟對耶穌基督的愛 , 他欣賞 , 愉快 , 美麗 , 連心靈也就因此而感到解脫 , 飛向天主 ..

[459] 他不只對有生命的動植物表示他的感情 , 連對那些元素 , 沒有生命的東西 , 他也有他的一套 ., 在一切的元素中 , 他看到了天主的光明 , 頌揚及讚美這至高無上的天主 . [459] 他也向花草宣講 , 並請它們來讚美天主 [460]. 可說方濟是以他的一生 , 連同世間的一切 , 來表達出他人性能讚美 , 光榮及感謝天主 .

環保

同時 , 我們人更應因著我們的特有的智識 , 我們的理性 , 我們就更能夠引導萬物 , 使它們更豐盛 , 更豐富 , 就如創世紀所說的 , [ 你們要生育繁殖 , 充滿大地 , 治理大地 , 管理 ,,,,..] 創一章 28

作為廿一世紀的我們 , 我們是否更應該尊重我們的環境 , 保養及使它們更欣欣向榮 , 而不是毀滅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