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台灣省」的香港小兄弟在聯合國門檻


國際方濟 Franciscans International系列

由愛好和平的方濟到「駐聯合國方濟會士會友」

「國際方濟」於亞太區出現

文:伍維烈

原文刊自公教報3351, 3352, 3353期,承蒙允許轉轉

 

「國際方濟」和亞太區的我們,真的有關係嗎?誠然世界各地,皆與亞太區一樣對方濟的和平精神充滿渴求。環顧亞太區,確有其獨特之處:它擁有了全人類三分之二,社會文化極之複雜但又生機蓬勃,日常生活中不乏人權相關的議題。「國際方濟」的臨在,可以以增加亞太區的方濟會士會友及其合作者的力量,為貧窮人及邊緣者出力。

亞太區的方濟會士會友,工作範圍廣泛,東至日韓、南至太平洋列島、西至巴勒斯坦、中間包括了巴基斯坦、西巴布亞、東帝汶、由服務愛滋病患、被販賣的人口、被分裂的社群、教育的有機耕種的農民、以致保護各地原住民等。

「國際方濟」的理念是,以人權角度去回應亞太區的方濟會士會友在服務邊緣人事業上的需求,透過聯合國的機制,例如人權宣言及公約在各國的落實,讓方濟精神呈現。

「國際方濟」亞太辦相信,方濟會士會友的培育,能增加其自信及能力;若能暢通倡導人權的語言及理念,能幫助方濟會士會友在不同情況下活出福傳使命,比如為原住民教育權及地權、病患者權益等爭取公道。今天,能夠建立尊重人權的文化,其實是方濟和平精神的一種呈現。

2008年三月筆者參加了「國際方濟」亞太辦正式開幕後的首次培育活動,認識了聯合國制度。2008年「國際方濟」亞太辦將會舉辦另外三個為期兩周的培育,針對邊緣化的兒童、人口販運、及人本生態系統管理,為全亞洲地區的方濟會士會友及伙伴。

是次培育令貧道大開眼界,除了能夠與亞太區的「方濟人」結緣,更能明白聯合國功能。小弟目前身處台灣,台灣「入聯」議題,耳濡目染。雖然這個議題有被政治家利用之嫌,但從功能角度明白聯合國制度後,又會聯想到東亞地區的人權問題,不與聯合國會員資格無關。

貧道雖然不是台灣籍,但也卻領略到台灣的孤立。培育課程其中一天,包括到曼谷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秘書處拜訪。除了一身褐色的方濟會小兄弟袈裟,胸前佩帶了名牌。因為筆者現於台灣服務,代表本會會省,故在「方濟會」後,標明「台灣」。

在進入聯會國秘書處大樓前,有官員留意到毫不起眼的名牌寫著「台灣」,便為了尊重某聯合國會員國的要求,希望在「台灣」一字前後,加上「中國」及「省」,所以小弟成了來自「中國台灣省」(Taiwan, Province of China),(有點像中華台北奧運隊)。本來筆者可以解釋其來自香港(正名為「中國香港」)的身份,但卻採取了要與台灣人「同行」,任其改正。

其實十年前,台灣進行了「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即所謂的「精省」、「凍省」、「台灣省虛級化」,什麼「省立」醫院、學校都一一改為「署立」「國立」等,不過「台灣」到底還是個省籍;「中國台灣省」看似正常,政治正確,一家便宜兩家著?但雖然寫著「中國台灣省」,我卻體會不到中國的「一」,沒有四年前南北韓不用國旗、在雅典奧運會開幕時,牽手一起進場的味道。反而,除了感到國家民族的分裂,更有一份不被尊重。

最吊詭的是聯合國的其中一個「基石」,是2008年滿60周年的人權宣言,第十五條第二款是「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認其改變國籍的權利。」而名牌更正事件,卻在聯合國秘書處門檻發生!

聽到這個小故事的人會指正,台灣還不是「國籍」,不用緊,或小弟本來就不是台灣籍,而是同樣不倫不類的「英國海外國民」等。這樣看來,在沒有真的被剝奪「國籍權」已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千千萬萬在「國籍權」以外的人權真的被剝削,我又能無動於衷嗎?「國際方濟」來得還不算太遲,方濟會士會友要發方濟精神的地方可多,世界仍等著所有基督徒要拿出福音的正義感及良知呢!

(圖為筆者參加「國際方濟」亞洲辦事處開幕後的活動,參觀亞太經社會曼谷秘書處及被要求更改的名牌。)

回上 TOP

 

請參閱:

相關網頁:

正義和平主頁

正義和平日曆

和平馬槽

站外連結:

國際方濟 Franciscans International

小兄弟會總會正義和平主頁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T


This page is updated on 2009-05-17 更新

本網頁由方濟會(小兄弟會)中華之后會省及孟高維諾會區贊助。www.ofm.org.tw and www.of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