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概覽


轉載自:福風10

 

 

教會禮儀知少

前言:

每一年從四旬期到復活期,教會都舉辦一連串的禮儀,鼓勵大家在這段期間應行刻苦,領悟基督救世的奧秘,以期度聖善的生活。基督的死亡與復活,既是我們得救的保證,為此,若能明白從四旬期到復活期之間所行的禮儀及彌撒,那麼,這段期間所遵行的一切,對我們而言是否更具意義呢!?以下整理了一些資料,僅供大家參考。

一、 四旬期的意義

「四旬期」是從逾越節(復活節)往前推四十六天,(因為中間有六個主日,主日乃慶祝耶穌復活的日子)在這四十天的隆重準備期,就稱為「四旬期」,在這段期間基督徒該為自己的逾越節作準備,亦即為自己的復活--生活的革新作準備,使自己更進一步地基督化,更深一層的進入基督的奧跡,以獲得逾越節的恩寵。

總之,四旬期是為使基督徒生活革新而訂立的,此時期守齋的法律、各種禮儀都有助於我們生活的革新,應該了解其意義並熱心遵行,才能達到目的。因為這段時期有特別的祈禱,並刻苦作補贖,尤其是守齋,故此舊名稱又叫「封齋期」。

二、 四旬期的起源

第二世紀時,基督徒已有實行兩天齋戒的習慣;到第三世紀時,則有不少地區教會將此齋期延長為一。第三世紀末或第四世紀初在埃及已出現四十天的齋戒期,主要目的起初似乎只是為了紀念主受洗後在曠野的四十天齋戒(瑪:四,二:路:四,12又如教父們把這種習慣視為對梅瑟在西奈山四十天守齋(出:三四,28,以及里亞在到勒布山途中四十天守齋(列上;一九,8的一種摹倣。不過,很快這個齋期就取得一種新形式,作為慶祝主死亡與復活奧跡的一種準備。自從第七世紀以來,特別強調應有完全四十天的守齋,因而「聖灰禮儀星期三」就成了四旬期的第一天:齋戒期的開始。

三、 四旬期齋戒的意義

守齋(大齋)是指個人每天只用一餐,依照古代習慣,此餐是在晚間進用。以後又加上了小齋,即禁用肉與酒,從中世紀始,守齋的規定逐漸有放鬆的趨勢。所謂「守齋」不僅是指依照教會規定實行禁食,也是指在教會的補贖時期所做的一切刻苦行為,稱之為「全面的齋戒」,因為它包括基督徒的全部行為,並且是團體性與公開性的。它與祈禱、朝聖、濟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關係。 四旬齋期之目的是為準備逾越節,即基督奧跡在此慶節中將實現的各層面:

    克服邪惡的勢力:基督徒藉守齋與基督聯合克服人間魔鬼的勢力,正如耶穌曾說的,有些魔鬼「藉祈禱與守齋」才能驅逐(瑪:十七,20

    效法基督的苦難;克己苦身是復活的先聲,是分擔基督的救世工程:死於自己才能獲得新生。

    準備領逾越節聖事:古代不僅領聖體前要守齋,領洗前,付洗者與受洗者也要守齋

    為自己和別人的罪作補贖:四旬期原也是作補贖的時期,古代公開罪人先作補贖,到聖週四才能與教會和好,參與逾越節慶典。

    基督徒從前把齋戒視為領受聖神的一種準備方式,是抵抗惡神的有力武器。也是為領洗及領聖體的一種準備。

    守齋節省下來的金錢可用以濟貧。

 

 

聖灰瞻禮

一、聖灰禮儀的意義:

教宗若望保祿二200038日星期三「聖灰禮儀日」講解有關聖灰瞻禮和四旬期的意義時表示:星期三聖灰瞻禮帶領信友進入一條走向「巴斯卦」的旅途中,所以必須用守齋來走這條皈依的道路,並借著懺悔與補贖的武器來對抗罪惡的神。教宗又說:「聖灰禮儀這一天在頭上撒聖灰並不是要給教友製造悲觀消極、聽天由命的氣氛,而是要邀請大家不要受到物質世界的約束,因為物質世界固然有它的價值,畢竟是要消失的。只有在天主內,人才能重新完全找到自己,並發現自己存在的最後意義」。

以聖灰禮儀開啟的封齋期邀請人悔改皈依,因此教宗強調:「聖門為眾人敞開著,誰知道自己被罪過所壓迫,也承認自己毫無功德可言,就請進入聖門吧!誰覺得自己虛無似灰塵,就請進入聖門吧!虛弱、缺乏信心的人請從基督的心中汲取新的活力吧!」。

當時教宗提醒聖伯多祿廣場的各國信友:「守齋刻苦不僅僅是外表的規矩或外在的禮節行為,更是感到需要改變生活的有力標記;守齋刻苦要求人放棄合理的物質享受,使內心獲得更多的自由,以便更容易聆聽天主的聖訓,也更能夠慷慨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拜苦路

四旬期的「拜苦路」,就是重回當年耶穌背負十字架的時候,陪伴耶穌走苦路,用以激發我們內心得救的渴望。

聖良納St.Leonard of Port Maurice,ofm 1676-1751是方濟會神職的弟兄,生於義大利。自幼就有志棄俗修道,加入方濟會的意願。及至父親同意後才加入本帝山里方濟各會初學院。1703年領受品。他一方面參加傳教工作,另一方面利用獨居時間默想祈禱。他常說:「第一種生活是為天主」而生活,第二種生活是「在天主內」生活。

聖人經年奔波於外地,到處去講道,由於他態度誠懇,非常令人感動,使人發出悔罪的心,所以經常是座無虛席,甚至為此改在露天講道,為了感動頑固的大罪人,有時在講道之際當眾以苦鞭答身。但是他最常用的方法是拜苦路

他每到一處講道就設立十四處苦路。據聞光是他在義大利所設的苦路就571座之多。1750年教宗本篤十四特准他在羅馬競技場豎立十四處苦路。現在每年聖週五教宗偕教友們到達競技場舉行拜苦路。許多的地方堂區也常在四旬期每週五舉行公拜苦路。許多朝聖團體到達聖城耶路撒冷時,多半會從方濟會聖經學院內開始十四處的拜苦路

四旬期第一主日該為候洗者舉行「甄選禮」。

甄選禮的經文把今天作為候洗者和我們一起進入四旬期的開始,勉勵他們偕同代父母及信眾一起革新自己,積極準備領受洗禮的大恩。甄選禮是四旬期首主日的禮儀的重點,彌撒中的講道及信友禱文都該以此為主題,好使這禮儀深入各人的腦海及團體的祈禱中,幫助信友在生活中不斷反省和革新。當天的福音不論甲、乙、丙年都是耶穌在曠野抗拒魔的記述,繼續顯示四旬期的意義。透過在耶穌身上的三次誘惑,我們得到更具體及更深入的反省:與天主同在(曠野經驗),以唯一天主為中心(基督拒),走犧牲的道路(基督在誘惑中辨別了自己的使命,拒以世俗的威權拯救世界)。而乙年的福音,更是為預先說明領洗與跟隨受難的耶穌之間的關係。

四旬期第二主日沒有特別的禮儀。

福音是耶穌帶領若望、伯多祿和雅各伯上山,在他們面前榮顯聖容,並與兩個重要人——里亞先知和梅瑟談話。耶穌多次引用聖詠祈禱,以古經的預言貼合在自己身上,可見古經人物是耶穌反省、吸取靈感和獲得鼓勵的途徑。

耶穌面對苦難及死亡在即,很自然的在兩位「先驅」身上尋找啟發:梅瑟如何與法郎爭鬥,艱苦地經過曠野,率領以色列民逃出生天;又里亞如何在加默爾山上大戰巴耳假先知,彰顯雅威的榮耀。主日的讀經勸勉我們要不畏艱苦,藉四旬期準備新生,經歷奮鬥,聯同基督更新自己,好成為「光榮之子」,新的受造物,這正是四旬期指向的目標。

耶穌在梅瑟及里亞的遭遇上,更肯定了自己的使命,對天主的拯救更充滿信心,不畏大禍的威脅,盡救世之職。

四旬期第三、四、五主日分別為候洗者舉行三次「考核禮」。

在彌撒中主禮者為他們覆手祈禱,經文含有「驅魔」的意義,祈求天主救他們擺脫罪惡的枷鎖,幫助他們更深的體驗天主的慈愛,棄絕罪惡,渴望新生。

三個主日的福音分別是:

第三主日:耶穌以塔倒人亡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及早悔罪,拋棄原有的生活,徹底改過自新。又以延遲砍掉壞無花果樹的比喻,告訴我們天主對待罪人是何等寬仁和耐心。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真誠懺悔,改過遷善,以求天主棄。

第四主日:浪子回頭的故事,召喚我們去賠補、重整和修復,我們不但要把握回頭的機會,及早返回天主身邊,也要效法天主的仁慈,高興接納落後回頭的人,更應不遺餘力地,協助把回頭的眾人須回父家

第五主日:「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是主耶穌鼓勵罪人開始度新而不犯罪的生活。耶穌藉著寬恕罪婦的故事,教我們彼此寬恕,也教我們在墮落中,仍要懷念天主的慈愛,珍惜由於悔改而重獲的新生命。

教宗良時代在羅馬稱四旬期第六主日為「苦難主日」,彌撒中誦讀竇福音中的主受難史。

 

聖枝主日是聖的開始。

聖枝主日」的全名為「主受難聖枝主日」指示出本日所慶祝與追念的兩個重要事件: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及的苦難。

第四世紀時,已有人記載關於此日在耶路撒冷教會中慶祝的情形:民眾為慶祝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跡,也列隊重走昔日耶穌與門徒們進城時所走的路線。下午,民眾與主教到橄欖山聚合,讀經唱聖詩,然後到耶穌升天處,讀有關聖經、唱聖詩。約於下午五時,誦讀福音關於耶穌此日榮進耶路撒冷的敘述,然後下山進城,兒童拿著樹枝,高唱「奉上主之名而來的應受讚美」的經句。人們遊行,經過全城,最後到達耶穌復活堂,舉行夜禱此聖枝遊行禮很快傳到整個東方教會中,此主日也就稱為聖枝主日。到第九世紀時,聖枝遊行禮才逐漸引進西方各教會中。

「逾越節三日慶典」 Easter Triduum

舊名稱是「神聖三日慶典」 Holy Triduum)。在聖星期四、五、六三日內,教會紀念並慶祝基督的逾越奧跡:聖安博首先說到「神聖三日慶典」,紀念耶穌受難、安息(死亡)與復活,隨後聖奧斯定也說到「至聖三日慶典」,紀念耶穌被釘、安葬和的復活。

這三日慶典是從聖週四晚間的「主的晚餐」彌撒開始,以復活主日晚禱作結束。因為主的苦難可 以說從與宗徒們舉行最後晚餐時就開始了:晚餐後立刻去山園祈禱,開始飲的「苦」。

在最初只是在聖週六至星期日的夜間舉行。到第四世紀時,才逐漸發展成為三天的慶祝。在此時期,對耶穌逾越奧跡的慶祝方式,在外在的禮節方面有了顯著的改變:就是趨向於以某種儀式來重演耶穌受難與復活的主要事跡,這種重演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一種呈現,即透過禮儀,使過去歷史的事跡重現於我們面前。這種作法首先在耶路撒冷教會中開始。

三日慶典的彌撒中不搖鈴,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習慣,大約第七、八世紀時就已存在。第九世紀的一位禮儀學家視鈴聲的停止為謙遜的記號,使人想到也效法耶穌的自謙自卑,受辱受苦,不發一言。但也有學者以為,此時期不用鈴,而改用木製拍板,原是古代禮儀中尚未採用鈴時所用的器具。打鐘、搖鈴也是一種喜慶的表示,因此,三日慶典中停止鐘聲、鈴聲,可說是教會哀慟的表現。這同一時期,通常在禮儀中也不用風琴,其理由大約也與打鐘、搖鈴相同。

這三天的禮儀是以復活前夕(聖週六晚間)的守夜禮為高峰。它是四旬期與復活期的分界點,也可以說是銜接點。

聖週四的起源與意義

聖週四這一天銜接兩個禮儀時期:直到這一天的晚禱時刻,它是四旬期的最後一日 ;本日晚間舉行的主的晚餐彌撒是逾越節三日慶典的開始。

從第四世紀始,在耶路撒冷已舉行豐富的禮儀,在這一天舉行兩台彌撒:第一台在下午兩點於「殉道」( Martyrium) 大教堂舉行,禮儀完畢後,立刻到「十字架後」(即加爾瓦略山 上)舉行第二台,「在此大家均領聖體」。第一台彌撒是四旬期的結束,第二台是為追念耶 建立感恩祭(聖體聖事) 。

羅馬教會在第四世紀時,聖週四主要是罪人修好的日子(公開舉行赦罪禮懺悔聖事禮),此時期仍無主晚餐彌撒的舉行。到七世紀時,已確知羅馬於此日舉行兩台彌撤;一台在早晨,一台在晚 上,追念最後晚餐。教宗則在中午舉行最後晚餐彌撒,在此彌撒中,祝聖堅振油,降福病人油、驅魔油。此追念主的晚餐彌撒均無聖道禮儀,直接從奉獻禮(Offertory)開始。

此時期已開始有濯足禮(洗腳禮),直到今天仍存在聖週四的禮儀中。為了強調聖體聖事之建立與對人服務之命令之間的連,此新禮將濯足儀式置於晚間彌撒中聖道禮儀之後。此外晚間彌撒後供奉聖 體,朝拜聖體只是彌撤的延伸。本晚朝拜聖體可到半夜。

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

聖週四彌撤是在晚間舉行,主要是為紀念主的最後晚餐,建立感恩祭,以及出 自愛心的服務榜樣為門徒洗腳:是耶穌要我們相親相愛的命令,彼此洗腳,亦即彼此服務和彼此相愛的具體表現。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貫顯示祂對人的無限愛心。除了早晨在主教座堂 舉行的聖油彌撤外,通常這一天不可再舉行其他彌撤。教會這種規定主要在強調感恩祭的唯一性和加強教友的團體意識,聖體聖事原為合一的聖事

只是此禮的實施與否,要看是否為教友有益。被洗腳人的傳統數目為十二位,現在新禮只說「特選的幾位男教友」,未指定一定的數目。

遷供聖體

由於聖週五不舉行彌撒只有聖道禮與領聖體禮,因此聖週四彌撒中也準備為聖週五所用的聖體。在完「領聖體後經」以後,主禮及輔祭等隆重地將聖體恭迎到特設的祭台或聖堂內的一小聖堂中,在此供奉,讓信友來朝拜。但到半夜後,不可舉行隆重的朝拜禮。此外,本日彌撒後,要撤去祭台上的一切裝飾和用具。

約十一世紀時, 才開始有隆重的遷供儀式。此供奉聖體的地方在中世紀時又稱為「聖墓」,但新禮所強調的是讓信友特別追念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祭台上不用台布等裝飾。

聖週五的起源與意義

有關聖週五之禮儀最早的記載是在第四世紀末葉,羅馬教會有關聖週五禮儀之最早記載是七世紀中的額我略聖事禮書以及福音選讀。此選讀指示本日應誦讀聖若望福音所記耶穌受難史。

開始時,先把十字架 供於祭台上,然後進行聖道禮。結束後,執事到保存聖體聖血的地方,恭請聖體聖血到祭台。第八世紀時,對十字架的敬禮也納入教宗舉行的禮儀中。

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

關於舉行本日禮儀的時間,為了牧靈的理由,最好訂在間。本日主禮司鐸等所用的禮服是紅色,紅色為殉道者的顏色。受苦受難的基督被視為殉道者的原型與模範;殉道者把耶穌的服從至死視為他們目我犧牲與勝利的泉源。

聖道禮儀

主禮及聖職輔禮人員到祭台前,致敬後,伏於地上,或雙膝跪下,全體默禱片刻。這個動作取自君士坦丁堡皇宮中的禮儀,在舊約中也可找到相似的動作如達:15;:友:四,9我們面對此偉大的十字架救贖人類的奧跡,應該謙卑地伏地朝拜。新禮指出此禮也可用雙膝下跪取代。

聖週五彌撒的福音若:十八,1十九,42是耶穌的受難史,以極簡單的方式開始誦讀:沒有蠟燭、或上香,亦沒有向民眾的致候新禮也容許教友依不同的角色分讀指定的部分,司鐸保留誦讀耶穌講話的部分,因為司鐸代表基督。福音讀完後,不說:「以上是天主的聖訓。」司鐸可立即作簡短的講道。

 

朝拜十字聖架

此式與聖週六間守夜時之蠟燭遊行式相同。為某些人,此式或許更具象徵意義:遊行禮象徵人在世的生活,在苦難中走向死亡,背負十字架走向天鄉。耶穌給我們立了榜樣,要我們效法

 

星期六

聖週六紀念耶穌安息於墳墓之中,也紀念祂下降陰府,與那些期待天門開啟的古聖相會,一如聖伯多祿在其書信中伯前:1920;四,6所教導的,去傳報給他們得救的福音。這是安靜收心、期待著復活的一天。

如何善度這聖週六的「空檔」,除了做個人的祈禱與默想之外,教會也提供了時辰祈禱 (每日禮讚、每日頌禱),本日的誦讀日課特別指出本日的意義,幫助我們進入逾越奧跡

復活節的起源

復活節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主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 「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月光)照耀,因此,正好是主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寫照,而「主日」是慶祝死而復活的日子,所以復活節就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主日舉行。

在古代教父的著作中,以及禮儀書中,復活主日有不同的名稱,以表示此主日的重要與特色,如:「偉大的日子」、「光明的日子,奧秘的逾越節」、「慶節中的慶節」、「逾越救恩之日」、「永生之誕辰」、「主的復活」。

古時候,逾越節慶典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舉行,在天明前以彌撒做結束。此彌撒即為復活主日的彌撒。但很早就有人想把此逾越慶典延伸到復活主日整天之中,因為依聖經記載,這一天有很多值得紀念的事件:首先有天使向掃墓的婦女報告耶穌復活的消息,以後在這一天內前後顯現給瑪麗.德蓮、西滿伯鐸、厄瑪塢二徒,最後那天晚上又顯現給十位門徒。因此,復活主日這天的慶典先在耶路撒冷教會開始,並不為奇。

艾特麗亞(第四世紀時)曾敘述當時在耶路撒冷慶祝主復活的情形:天明前,教友與新領洗者到復活堂舉行彌撤,然後回家吃早點。之後,大家偕同主教及聖職人員遊行到各聖地,唱詩祈禱,最後到「熙」即復活主日晚上,耶穌顯現的地方,在那,門徒們曾把門窗緊閉,耶穌突然站在他們中間。

復活節的意義

復活主日,原無專用彌撤、因為前夕守夜禮通常延伸到主日清晨。現在禮參加此主日日間的彌撤,可視為對耶穌復活的延續慶祝。為考慮來參與彌撒的教友中,有不少未曾參加復活前夕的禮儀,因此,講道時要提及前夕守夜禮的重要性,尤其對置於祭台旁的復活蠟燭加以解釋,使教友了解逾越奧跡的各個幅度,以及其統一性。

彌撒經文所表達的是教會對耶穌復活所洋溢出的驚嘆與喜悅之情。進堂詠首先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主真的復活了,阿肋路亞」。今天主祭誦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頌謝詞等均強調逾越奧跡與我們生活的關係。我們過節不僅是紀念耶穌的復活,而是與耶穌一同經過死亡的過程而後進入復活的光榮。

復活節彌撒的經文中把十一世紀初Conrad 王宮廷司鐸魏神父(Wipo)於所作歌曲納入,在復活八日慶期中歌詠或朗誦。中世紀所發展的宗教戲劇是由此首聖詩得到初步的啟發。魏的詩句很自然地提示給復活劇這極生動的一景:

利亞,請告訴我們,你在路上看見了什麼?  

我看見永生基督的墳墓,

   復活後無比的光榮,

還看見天使作證,又有汗巾和布。

基督「我的期望已經復活,

   要先你們而去加里肋亞

我們知道,基督確實從死者中復活了。    

復活節的一些習俗

在中世紀,所有的基督徒在復活節日出之時慶祝,因為依據古老的傳說,太陽在復活節清晨歡喜跳躍三次,以光榮耶穌的復活,穿雲而出的光芒有如天使般歡舞。歐洲的民眾在復活節清晨聚集在曠野或山頂觀看日出的光輝,在破曉之時鳴砲與鐘聲,樂隊與聖詠團以阿肋路亞及讚美歌聲來慶祝象徵耶穌起的上昇太陽。至今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仍保有這種清晨致敬習慣。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古老習俗,教堂從早到晚要以短暫間隔來持續的敲鐘,提醒信友這是一年中最偉大的日子。

由於四旬期守齋的緣故,到了復活節,在用食物之前,先予以祝聖。第七世紀時,已有祝聖羔羊的記載,以後又補加了油脂及火腿的祝聖。第十二世紀時,又開始了雞蛋的祝聖,此蛋多塗以紅色,還有其他食品,如奶油、乳、麵包等的祝聖。十三世紀的禮儀學者杜朗主教(Durand)曾寫說:「在這聖日,我們該吃的無一不是經司鐸祝聖的。」在禮儀改革前的聖教禮典中仍保留了羔羊、蛋、麵包的祝聖經文。祝聖羔羊的經文使人想到梅瑟領導以色列人逃離埃及時,是藉著羔羊的血,這羔羊(後來稱為逾越節羔羊)是耶穌的預像是除免罪的天主羔羊,藉在十字架上所灑的血,使人類擺脫罪惡與魔鬼的奴役。

在歐洲許多國家,此復活主日的主餐均食羔羊肉。蛋很早就有其象徵意義;象徵春天新生命的開始。到了基督徒的時代,更賦予一層宗教意義:象徵耶穌復活走出石墓。復活節用蛋來表示喜樂,另有一實際原因:在很早的時期 四旬期守齋時也禁上吃蛋類。在復活節,教友習慣把蛋塗成灰色,請神父祝聖,自己也當作禮物送給朋友。祝聖蛋的經文祈求天主使之成為健康的食品,要為慶祝耶穌的復活、懷著感激之情去食用

祝聖麵包(食糧)的經文使我們想到耶穌是天使之糧,是永生的活糧。在歐洲許多國家中,復活節時通常烤製特別的復活節麵包,麵包上劃有耶穌基督的字樣、或十字架、或羔羊的圖樣。因此,麵包的祝聖禮也使人憶及基督的逾越奧跡。新訂祝福禮典中,有新的食品祝聖儀式,也包括羔羊(肉)、食品(麵包)、飲料等的祝聖經文。主要目的是要聖化教友的日常生活,使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結合。

復活期五十天的原始意義

教會自慶祝逾越節開始,就把此節日的慶祝延續五十天之久,亦即持續七個星期,而以第五十天作結束。這第五十天也正好是猶太人的五旬節日。但此節日與基督徒的五十天慶期,本質上卻大有不 同。猶太人的五旬節是一種收穫節,固定於逾越節後第五十天。而基督徒的全部五十天都屬於一個大慶節,這其中每一天都同樣重要。這五十天好比一年之中的最大的主日,享有主日的一切特權:祈禱時要站立,此時期不守齋

初世紀的教會,在這五十天之中,同時慶祝基督的死亡與復活,的顯現,的升天,派遣聖神,以及對再度來臨的期待。最初的基督徒將這些奧跡視為一個整體,每天藉聖事去生活、體驗,並分享基督的光榮。他們對基督奧跡的慶祝不在於追念救恩史中的不同事件,而著重於在今天如何去生活基督的逾越奧跡。因此並不太在意事件發生的時間。

這些主日的禮儀表現出一種非常顯著的特徵:將逾越奧跡作為一個單一整體來慶祝,即基督的苦難、死亡及復活。但此整體不僅包括基督的復活,而且也包括的升天和聖神的被派遣。

彌撒的讀經常是取自宗徒大事錄:關於初期教會(宗徒時代)生活、成長及作證的記載。讀經二依甲、乙、丙三年輪流誦讀;伯前書(甲午),若望壹書(乙年),默示錄(丙年)。這些選讀限適合復活期的精神:滿懷喜悅、堅定信心、充滿希望的精神。

復活第二、第三主日的福音敘述復活之基督的顯現;耶穌善牧的福音原為第三主日的福音,則移到第四主日,以免影響基督顯現的連接性。復活第五、六、七主日的福音均取自耶穌最後晚的訓言及祈禱。這些福音選讀均取自若望福音。綜合八個主日之讀經所宣報的主要信息是:主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世界死而復活。我們藉著相信耶穌,賴祂的寶血,實踐愛德,才能與基督到達「生命的水泉」默:七,17。因此,這些讀經給我們闡述基督徒信仰的主要教義,也指示出基督徒生活的主要路線。

復活節八日慶期

逾越節八日慶期:逾越節後的一週稱為白衣,始自第四世紀時。其主要目的是為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領洗的新教友講授奧跡(聖事)的要理。一週之中新教友每天穿著預洗時所接受的白衣,到教堂參加彌撒,聽講道理,並於午後聚合於聖洗池旁,重溫領洗時之情景。第八天「主日是八日中最重要的一天、八日慶期的結束日。在這一天,新教友脫去白衣,與其他教友一起參與彌撒,不再有所區別。田此這主日又稱為「卸白衣主日」。這幾天的彌撒經文都與聖洗奧跡有密切的關係。有不少教父,如聖安博、耶路撤冷的聖齋禮、聖奧斯定等把他們在這些日子的要理或講道留傳下來。

耶穌升天節

從禮儀史、教父們的著作中,可確知耶穌升天節於公元四百年左右,才在教會各地普遍慶祝。聖奧斯定在他的講道中稱這是一個全世界都慶祝的節日,它源自宗徒時代,一如逾越節及五旬節。此節日最老的名稱是「第四十日」(耶穌復活節後第四十日),之後在東方教會中經常出現的名稱「被提上升」(AnalepsisAssumption),是出自宗徒大事錄。另一常用的名稱是「上升」(AnodosAscension )表示耶穌是以自己的力量升天。這是現在禮儀中仍用的名稱。

耶穌救世計劃的完成是本節日的中心思想。這種思想在一些教父的著作中表達的情楚。聖良大教宗所編的升天節彌撤中表達同樣的思想。耶路撒冷的聖齋禮在其所講的要理中,稱耶穌的升天,是在世戰鬥的結束,同時也為人類打開天門。聖師伯爾納稱「基督的升天是其他慶典的結束與完成,是天主子在世旅程的美好終點」。

耶穌升天也帶領救贖的人類一起升天。此節日於耶穌復活節後第四十天舉行,但如果本節日在某地區非法定節日時,可移到復活期第七主日舉行。本節日彌撒強調:耶穌升天仍要再度降來(進堂詠),而且雖然升天,仍與我們常在一起(領主訊)。三篇祝文(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均強調:耶穌的升天是我們人升天的先聲。

五旬節(聖神降臨)

五十天慶期結束慶典(聖神降臨):約在第三世紀末期,開始慶祝此第五十天,舉行較隆重的慶典,此慶節也取用了猶太人為這一天的名稱:「五旬節」。但在最初,仍沒有關於此慶節之對象的記載。到第四、五世紀時,有一些關於「五旬節」的記載,如都林的瑪西模,以及到聖地朝聖的艾特麗亞的著作,都證明在這一天特別追念聖神降臨和耶穌升天兩項事件。大約在第四世紀末,很多地區的教會已把耶穌升天的史實做獨立的慶祝。不久後,兩史實分別在兩慶節慶祝的習慣就普遍成立了。

此第五十天原始的概念是整個復活期(慶典)的結束日。但在羅馬禮儀中,在第四、第五世紀時,逐漸形成一種趨勢:使此日成為一種獨立的單元,多少有些孤立性質的慶節,聖神降臨:為加強其重要性,在第七世紀時更附以八日慶節。可惜,這種做法忽視了這一天原有的意義與性質。

在此日成為一獨立慶節的同時,至少在西方教會中,這一天也成為重行逾越慶典的一天:為那些在逾越節前夕不能領洗的望教友舉行入教儀式。為此,此慶節也具有守夜禮,與逾越節前夕相仿。在第六世紀時,其前夕星期六更定為守齋日,作為過節的準備。

在教父們的著作中,如聖奧斯定、聖良、聖國瑞、聖金口若望等都表示,此慶節的主要特點是追念聖神降臨於宗徒們身上,以及教會被派去執行傳教的使命。但是這些不應被視為單獨的事件。這些事件只是反映出了基督整個救世奧跡的一方面。聖神降臨與基督的死、復活、升天有極密切的關係。聖神降臨日不願強調是聖神的節日。因為事實上,是耶穌升天後派遣聖神降來,是耶穌救世工程的成果。

資料取自dolf.org.hk;見證月刊;天主教資訊小集等相關網站

  

 

回上

 
   
   

 

 

相關網頁:

 

更多文章共享

網上方濟會主頁

 

 

T

This page is updated on 2009-02-15 更新

本網頁由方濟會(小兄弟會)中華之后會省及孟高維諾會區贊助。www.ofm.org.tw and www.of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