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聖神堂:中國復古風的聖殿


 

 

在諸多天主教聖堂中,如此饒富中國建築風味的教堂並不多見,而這種將「信仰本土化」落實在建築物上的,恐怕首推鹽水聖神堂,是當之無愧的。

民國四十四年,德籍方濟會士胡國臨神父隨會長宰慕良神父等數人,到台灣傳教,胡神父被分派到鹽水開教傳福音,當時南台灣的鄉間民風保守而純樸,對於外來宗教想植根於斯,融合當地文化習俗是在所難免的,而當時教會鼓勵「信仰本土化」的措施,更有助於福傳工作在此地萌芽發展。

對於一個遠度重洋,來台宣揚天主福音的外籍神父來說,這是個值得開發的地區。初期雖然舉步維艱,但在天主的福祐下,次年即有信友領洗入教,於是,胡神父修築了一座極為簡陋的臨時聖堂。後來教友逐漸增多,於民國四十八年另建了一做較大的聖堂,供教友們彌撒祈禱之用。而原先臨時的小聖堂便作為傳授教義專用的講道廳。

然而木製的聖堂,經不起白蟻日蝕月柱的摧殘,逐漸損壞不堪使用。後來李少峰神父接任鹽水本堂時,遂計劃重建聖堂。首先,於民國五十九年建了教友活動中心,名為「鹽光館」,概取聖經裡:「地上鹽、世上光」之意。而後於民國六十五年興建「中華聖母亭」,李神父歷經十多年的募款,才募得足夠的經費在舊堂原址重建聖堂。

這棟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中國式建築的聖堂,也有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稱為「祭天殿」,顧名思義是為崇敬天主、朝拜聖體、誦經祈禱、祭祀天主的聖殿。宮殿式的聖堂凸顯中國建築之美。尤其是聖堂內的壁畫,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舉凡新、舊約的故事;耶穌受難苦路;中華殉道聖人、聖女等等,皆以中國式人物來呈現。正殿裡的「天主聖三」,三位容貌完全相似,用這樣具體的手法來呈現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的超性奧理的抽象概念,恐怕也是史無前例,雖然,聖經中對聖父、聖神的描述都是以「意像」來呈現,然這樣的表達方式,應該也不違聖教要理吧!?

祭台後方的壁畫是「最後晚餐」,這樣的設計配合了彌撒聖祭的意義。整個祭天殿裡滿滿的壁畫,是很好的中國藝術展現。對習慣了「尖塔高頂」洋式建築風的教堂後,一覽不同視覺的呈現,也算得上是一大享受吧!

這裡不單是聖堂充滿了中國風,就連「中華聖母亭」的外觀、內裝設計及聖母雕像也不例外,饒富傳統風味。原木雕刻上彩的聖母雕像,莊嚴肅穆。這裡經常湧入許多其他堂區前來朝聖、避靜的教友,相信經過這樣的洗禮,對宣揚天主聖道來說,「信仰本土化」應能更加宏觀未來了吧!

 

回上 TOP

回上 TOP

 

請參閱:

聯合報報導

相關網頁:

返回方濟會堂區專頁

返回福傳主頁

 

 

 

T


This page is updated on 2008-11-24 更新

本網頁由方濟會(小兄弟會)中華之后會省及孟高維諾會區贊助。www.ofm.org.tw and www.of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