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思索匈牙利的聖依撒伯爾如何成為在俗方濟會及守規第三會的主保時,我們曾提到她在家庭生活中作為妻子和母親的模範、她與小兄弟們的關係、以及她的服從,她讓合適及有充足準備的神師給予她神修指導,現在我們(在俗方濟會神修助理聯會)再探討這位聖人生活的另一主題:她的正義意識及她對窮人的服務。
有關聖依撒伯爾一生的正義觸覺,第八世紀的歷史編纂資源告訴我們,這是由她童年時已經開始,當她與丈夫路易伯爵在圖林根王宮生活時,及其後在宮外生活,她與窮苦及病患直接接觸時更為突顯。
本文的解說將按以下順序:1. 關於她青少年期的證言; 2. 在圖林根王宮時的正義知覺; 3. 她的慈悲工作; 4. 她行動的動力; 5. 總結。
1, 關於她青少年期的證言
珍德及依珊,依撒伯爾的兩位侍女及同伴,在聖人被列聖品的過程時,留給我們很重要的證詞,反映出聖人的正義觸覺及對窮人的愛。
珍德從依撒伯爾年幼時便認識她,她宣稱說:「在玩耍時,她會把贏得的十分之一送給跟她玩的貧窮小朋友,並會送給他們小禮物。」
依珊留給我們以下的證言:「有一天,當她仍身在世間光榮時,她秘密地領去了一位外貌可怕的病弱乞丐,這位乞丐患了頭疾。她親手給他理髮,把他的頭放在自己的膝上,不管他的頭有多麼髒。之後,她帶他到她私人浴室去洗頭,以避免好事者的眼睛。當她被侍從官申斥時,她只是一笑置之。」
2.在圖林根王宮的正義覺醒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在每一個基督徒一生的良心培育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個人素質,靈修指導更是重要的元素。
正如我們上次所提到,小兄弟會的樂哲盧修士及稍後的在俗神職會士剛拉多‧馬堡神父,他們的神修指導成為聖依撒伯爾一生的重要經驗,特別在服務窮人及社會正義方面。以下我們將提供聖人列品過程中依珊的兩段宣言:
「在依撒伯爾許下服從後,剛拉多‧馬堡神父命令她,假使在來源不明的情況下,不得使用她丈夫的財物。依撒伯爾對此告誡遵守不渝,以致在桌上她坐在丈夫右邊時,她也不會取用僕人們欠下或犧牲的東西。她若不事先知道食物是來自她丈夫正當合法的來源,她也不會食用。」
「真福依撒伯爾以她所獲贈的家傳動產來供給自己及家人日常所需。當她再也找不到東西可以變賣,她會向更富裕的人求乞。依撒伯爾以求乞得來的比王宮所提供的更為滿足。她常努力遵行哥拉都大師的指引。剛拉多‧馬堡神父也訓令她,不要使用他人的物件,假如這物件會令她良心不安。她常處於貧窮,只以麵包伴以蜂蜜充饑。她非常願意,也能平安地僅以麵包充飢。實際上,即使在她丈夫餐桌上擺放了各種食物,她也甘願忍受饑渴,而她丈夫時常提供她所需要的一切。」
2.1因正義而受苦
當人的良心能活於真理及愛德中時,他知道如何忍受痛苦及保持喜樂。依撒伯爾及她的僕婢就是如此,而她視她的僕婢為旅伴及姊妹。
「當依撒伯爾未能為她的僕婢提供她們合法的酬勞,她會常為她們的貧乏感到慚愧。於是,當她尋求農民的服務並從他們那裡獲得合法的食物時,她會對她的僕婢說:現在你們只可以進食。當她從丈夫的葡萄園獲得合法的酒,她會說:現在你們只可以喝。為此,當她知道所用之食物是來自合法的來源,她會拍手說道:太好了,我們現在可以吃喝了。」
依撒伯爾的社會正義意識是如此之強,以致她的丈夫也開始接受這些公義的標準,並因此受到部分家人或宮廷中人的非難。即使如此,依撒伯爾卻不會讓自己被嚇倒,她會更深切渴望在她丈夫所管轄的領地實行正義。依珊為此作了以下見證:
「在這種特別而不尋常的生活方式,依撒伯爾及她的丈夫含忍地經歷了很多非難,家人也給他們難看的臉色看。依撒伯爾,除了戒絕一切非法之物,也開始按照她的能力,向那些受暴力傷害的人給予賠償。」
2.2真正的正義會尊重人的尊嚴
根據為依撒伯爾列品時搜集到的證言,她不單關注每人是否獲得他們應得的東西,也關心他們是否具有尊嚴地獲得維生之所需:
「在看見有新收成時,依撒伯爾全神關注人們的需要,她會給人們合適的襯衫及鞋子以免他們的腳因穀茬而受傷:她提供鐮刀給人們收割,好使他們能透過工作養活自己。她也會把市場得來的衣服送給病弱而無工作能力的人。」
依撒伯爾待人的正義敏感度很高,依珊自己在證言中加上以下有趣的事件:
「她無法忍受為亡者遺體穿上嶄新的衣服,她認為這些新衣更應該拿給窮人,而舊的衣服更好為亡者遺體而使用。」
2.3因正義而受排斥
這個對社會正義的選擇意味著依撒伯爾及她的孩子即將面臨受責難及貧窮的境地,特別是當路易伯爵去世時更為明顯。
依珊留給我們這個感人的見證:
「在她丈夫死後,依撒伯爾被逐出她的城堡,連她的嫁妝也被她丈夫的部下奪去,而她丈夫的弟弟年紀尚輕。當依撒伯爾走到城堡下的城市時,她進入了一所由旅館主人用作儲物的貧窮小屋,在那裡放有旅館的裝飾及酒瓶,甚至養了豬,但依撒伯爾卻以喜悅的心在那裡度過了一夜。約凌晨一時,天色仍深,她前往該城的小兄弟那裡,請求他們唱出『謝主辭』,為她的痛苦感謝並喜樂於天主。第二天,因為那些富裕的人沒有勇氣收留她,依撒伯爾及她的同伴只好走入聖堂並在那裡坐了很久。那時正值隆冬,她帶着給趕出城堡的孩子,不知可向誰投奔,不知可把有城堡繼承權的孩子們託付給誰。」
「當時正是1227年的秋天。孩子被送往哪裡去呢?這些地方以崇敬的安寧把一切蓋掩起來。依撒伯爾的長子賀曼,王位的繼承人,被送往古斯堡(在一些忠誠的人的托管下),在那裡直到他達到繼承圖林根王位的年齡,當時圖林根由他的叔叔亨利攝政。賀曼的妹妹蘇菲亞(當時只得四歲)跟他住在一起。她後來成為巴邦公爵夫人。日多達,當時只得八個月大,被委託給波利榮拉登修會在歐登堡(圖林根裏的一個城市)的修女們,當她二十歲時,便成為該修院的院長。她歿於1297年。她的團體為教宗克勉六世所承認。依撒伯爾自己繼續和她的侍女們一起生活。1238年,賀曼十六歲時,繼承了圖林根王國的封地,是為伯爵。可是當他十八歲時,在他叔叔享利的安排下,被一名叫碧花的女人下毒害死,因為他叔叔想奪回圖林根的王位。賀曼被葬在尼赫步安的一所隱修院內,在他父親路易四世的墓旁長眠。」
3.慈善工作
聖依撒伯爾所實行的社會正義同時伴隨着她個人所涉及的慈善工作。關於這方面我們有很多見證,這些見證不單是從她被列聖品的過程中獲致,也有其他的來源。依珊的見證更透露出,聖人一生在這一方面的一致性:
「依撒伯爾行了這一切值得紀念的偉大事跡,卻沒有片言隻語在她丈夫生前被提及;她與她這值得欽佩的丈夫在婚姻中情愛甚篤,常彼此勉勵對方讚頌天主、服務他人。」
3.1喜樂:典型的特徵
從這些見證中我們可以推論出依撒伯爾以一顆喜樂的心去推行各種慈善工作:
「雖然她難以忍受空氣的污染,她仍在盛夏之時服務有惡臭的病患,沒有絲毫的厭惡之情,可是她的侍女們卻一邊服務,一邊抱怨。她喜樂地親手照顧病人,給他們抹臉,清理他們的流涎、濃痰,並以自己的手帕清潔他們唇上及鼻子的污物。」
「依撒伯爾喜樂地親手分發食物、衣服及工作所需的工具…她以極大的喜樂及開朗的面容進行愛德的事工。」
3.2.隨她工作而來的教導
依撒伯爾的實質教導也是她慈善工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一次,當她已沒有金錢時,她把她的圍巾及一些絲綢製品拿給婦女們,說道:我不希望你們以虛榮之心使用這些物品,而是希望你們能變賣這一切以獲得生活所需…」
4.她生活的原動力
聖依撒伯爾留給教會及方濟大家庭這份基督徒生活的有力見證,讓我們思考:到底是甚麼驅使依撒伯爾度着如此徹底的生活?這是甚麼緣故?她的內在動力來源是甚麼?
我猜我們可從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給匈牙利教長伯鐸‧艾都樞機的信中尋找到一些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的端倪:
「依撒伯爾,一位『歐洲』的聖人,生於一個接近現代福傳環境的社會結構。安德及日多達,這位信奉基督的新匈牙利的真實明珠之雙親,曾小心地把身為天主義女這尊貴身份的意識灌輸給依撒伯爾。她使自己成為天主子耶穌基督計劃的一部分,這位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空虛了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斐2:7)。感謝她那些優越導師們的幫助,她踏着亞西西聖方濟的足跡,把仁慈的贖世主基督,視為她個人生活的模範及終極目標。」
這段書信指出以下三點:
- 覺察到自己乃天主義女的尊貴;
- 她從優越的導師們得到幫助;
- 她的生活和基督,以及亞西西聖方濟的足跡相吻合。
5. 結論
誠然,「依撒伯爾在貧窮方面的方濟會聖召是以主的愛作為基礎,但這聖召也以正義的強烈意識為補足。王宮中的生活讓她接觸到貴族酷待窮人的現象。她看到自我貧窮可以成為把正義帶到不公義社會的途徑。這就是為何她在城堡的揮霍宴會中,拒絕進食來源不明的食物時的根由。」
的確,依撒伯爾為在她面前的不公義開闢出一條正直的道路,並產生一種敏銳的新觸覺,頗接近我們現今對貧窮的觸覺。
我們在俗方濟會下次選舉全大會將會於聖依撒伯爾的出生地──匈牙利舉行,日期為2008年11月15至22日。
願主賞給我們,無論在準備全大會或之後的跟進,都能把聖依撒伯爾的情操化為我們自己的情操,就如她把耶穌基督的情操化為她自己的一樣。
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