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因著探訪前海星小學校長王修女,有機會拜訪了聖嘉模聖母堂,匆匆一行,只知道這是多倫多其中一間很古舊的聖堂,位於市區中部的唐人街。 十幾年後,也是因緣巧合,我能再次重臨。 多謝牧民助理伍仕威先生的指引,我除了會見新堂區主任司鐸外,還知道了堂區的歷史。對我這個局外人,真是如沐春風,對多倫多的教會,也上了很寶貴的一課。因此,我願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陳金來神父是主任司鐸 : 一位華僑兼學者 、好像是 贖主會會士,也是心理輔導專家。聽說他上任後聯絡大學專家來詳細研究聖堂結構,加以維修,因為建築物己有一百多年歷史。在這個時期,愛爾蘭 、 意大利、葡萄牙、中 國、 與韓國教友也曾先後用過。因此,在不同國籍團體參與的聖堂,多少也留下一點民族的風采。聖堂直至一九九二年慶祝它的銀慶時,才正式提升為華人堂區。成了我們所看見的嘉模聖母堂,同時也是多倫多天主教華僑中心。 現在的中國教友也是在不停的轉移中。很多以前的人都已遷離到較遠的地區,而這裡附近的唐人街道卻多了由中國大陸來的移民。教友比較低調,努力耕耘,很多也有參加改善聖堂的維修工程。 以一個外地人的眼光,我發覺這舊區多了一點不同的朝氣。這裡的慕道班只有一班粵語班,但卻有三班國語班。相應的牧民工作也會是有所改變。陳神父以他輔導的專長,相信一定大有作為。因為移民在適應新環境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雖然嘉模聖母堂很近風華萬千的多倫多主教大堂,但附近的地方卻有很多舊區。大多數的居民都是普羅大眾,為了生計的安定而爭扎或適應。 但聖堂卻是最具有歷史的建築物,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信以它的地位與歷史,在各方面都有領導的作用,例如它已先後擧辦了十多次的音樂晚會,同時還積極的参與羅馬教會的活動。 我很高興看到這古舊堂區的新面孔。真的,以往的歷史建立了今天的堂區。昨天的努力也就是今天的成果。願大家努力耕耘,保持這聖堂的地位。 幾年前我曾在這裡第一次參加了中文彌撒。就是在這一所聖堂:中華殉道聖人堂。我還記得那些很吸引人的圖畫,把中國民間的生活,活生生的寫在上去。當時的主任司鐸是外省神父。雖然他的道理我只聽懂得一半,但和他接觸後卻能全部溝通。因為他真是一個好牧者。可惜,今次舊地重遊,他已作了古人。唯有在祈禱中記他一念。但他播下的種子,現在已經有很多神父,修女和教友繼續使它成長。 當我再來參加彌撒時,我還以為自己去了香港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主祭的是梁達材神父,他就是這堂區的主任司鐸。同樣的歌曲,同樣的經文,甚至在教友中,我看到聖羅撒書院的舊老師、同學、家長和工友。我簡直以為我還在香港。天涯若比鄰,真是四海一家。 對我來說這聖堂是很親切的,因為我們學校的舊生會 ----- 聖羅撒書院多倫多分會是在這聖堂下面的禮堂成立的。而我認識的人大多數是來這個聖堂參與彌撒或活動,他們不論男女老幼,都很積極地投入這堂區,視之為第二個家。例如他們有些是慕道班導師,合唱團的團員或是其他的善會會員。這裡就像是另一個我熟識的香港堂區。 這堂區成立於一九八七年。聽說香港教區神父常常要來這裡協助。在梁神父之前已有好幾位神長曾在這裡做過牧民工作。如果真是如此,這裡也可說是香港的傳教區了。 其實,這裡很有香港的特色 : 動感無限,精力充沛。主日聖堂每個角落都是人來人往,教友各適其適地參與各種堂區活動。當他們舉辦大型活動時,其他華人聖堂的教友也會來参與,實行天下一家。 他們對這聖堂的感情,是不可置疑的。還有什麼能比得上在世界的另一角,有一個像香港一般,四海皆兄弟姊妹的團體。讓我們在香港的教友對他們培養更深的認識,愛戴和感情吧! 還記得幾年前友人帶我走過列治文區,那是一片在發展中的土地。他說將有一所聖堂建在這一塊土地上。當時我是由車內向外望,只記得我對這一塊土地忽然的肅然起敬。真想不到重臨多倫多時,這裡已是一座外表吸引,內裡親切的聖堂。對我這個過路人,能在這短短的日子,參觀了這所曹桂英聖堂,真是因緣巧合。感謝天主。 曹桂英不是出錢建堂的教友。她是中華殉道的聖人之一。可見中華殉道聖人在外國土地是如何的受重視,中華聖人是我們中華子女的光榮,也是我們的表樣。這兩所聖堂都是以中華聖人為名,一所是中華殉道聖人堂,另一所就是這所聖堂,可見多倫多的教友是如何愛我們的中華文化。我們其實都同屬一個根,同是一個文化孕育出來的教友。希望我們能多點認識在地球另一邊的弟兄姊妹。 介紹堂區的兄弟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他對聖堂的每一個角落都作了很詳盡的介紹。我參觀了大聖堂及傍邊為每日擧行感恩祭的小堂。我被大聖堂牆上的十字架吸引得流連忘返。 最使我感到驚訝的就是這聖堂成立於一九九三年,但現在大部份建築物的負債項目,已經清還,真是生財有道,管理有方。 主任司鐸是由香港去的江閏之神父。他當時在香港,因此沒有機會和他見面,但他對堂區的建樹卻從很多教友的口中知道。因此,雖然沒有見面,也是覺得特別的認識而感到親切。 由曹桂英聖堂及救世主堂這兩所新聖堂我們可看見它們是向多倫多的北面及西面發展。而這地區的華人商店仍在不停的發展中,相信在未來的歲月,唐人街再不會只限於多倫多的中區,而是向各方面發展。 四間聖堂的教友,常常舉辦四個堂區的活動,例如朝聖,旅遊,追思及大節日的活動,多姿多彩,目不暇給。 列治文也就是這聖堂的所在地,是發展中的地區,樓價也因而高漲了不少,願曹桂英聖堂的教友,更能對新搬入的,負起傳福音的使命,使聖堂的牧民,百呎竿頭,更進一步。 救世主堂是最新的聖堂,也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聖堂,因為我有幸被靈修小組的成員邀請在十月三日分享聖方濟靈修。 聖堂成立於一九九五年,目前教友已經可以在聖堂參與彌撒。只是在祭台後面牆上的十字架耶穌的像及祭台仍未完成。但教友活動,已經是欣欣向榮。單只歌詠團已有七個,還有讀經組,靈修組,堂區議會等組織,可說是百花齊放。 我有幸參與了十月三日上午長青會的病人傅油禮及念玫瑰經。最後是食物分享。多倫多地大,無論去那一處都是山長水遠,如果沒有車,簡直是寸步難行。還好有些比較年青的教友,肯犧牲他們的時間及精力,使年長的教友能參加堂區的各種活動。在這裡,我感到他們彼此的關懷與熱愛。 有幸見到了堂區主任司鐸龍國雄神父。他帶我們到樓下的禮堂參觀。這是一所很具有規模的舞台及禮堂。天花板給人一種很有高度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地底加深了,才能給人這種感覺。 晚上,我在聖堂和教友分享了兩小時聖方濟各的靈修。我用聖堂外,聖母像前的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聖方濟各像來做開場白,當晚男女老幼,都很投入,反應也很熱烈。全部的聽眾都是來自香港。 這分享是我來到多倫多臨時加插的講座,真想不到工作小組卻能將這消息藉堂區通訊來傳達,一切的安排,是快而準,真是香港精神。 晚上十時完畢後,有一部份的教友,意猶未盡,去了百老匯餐廳,繼續分享。原來龍神父當晚十時多才進食晚餐。 我在那裡遇見了聖羅撒書院的校友,他鄉遇的不是親人,只是從同一學校出來的同學,但想不到我們卻像多年失散的親人,大家都經驗到這份濃厚的親情,七嘴八舌,說個不停,回家已經過了子夜,也該是香港的清晨。 我興奮之餘,也為天主教會在多倫多的根植而感到驕傲。當地的教友真是勞苦功高,但願他們繼續努力來拓展天主的神國,使更多的移民,都能加入天主教這個大家庭。 在這裡,我願不停的為多倫多這四大華人天主教堂及中國華僑教友祈禱。願主特別赐福他們。 |
文:馮瑞芬FMM
|
This page is updated on 2004-12-20 更新
本網頁由方濟會(小兄弟會)中華之后會省及孟高維諾會區贊助。www.ofm.org.tw and www.of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