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韓詩外傳》把雞看成具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一身而具五德,算是道德動物,故此又稱為「德禽」。方濟傳統中至少有五處地方談到雞,算是方濟的對「德禽」的註解。
頭戴冠者,文也
有一次,方濟請一位年青人別把捕捉回來的許多鴿子賣掉,以免牠們被宰,傳記(《小花》 22 節)說方濟為牠們築巢,鴿子馴服得好像雞一樣,和方濟及兄弟們表現得十分熟絡。方濟頭不戴冠,但身被風帽;他對大自然萬物呈手足情,是生態學的基石,亦可說方濟甚具文德。
足傅距者,武也
方濟病時,一反既往守齋習慣而吃了少許雞肉(《方濟上傳》 52 節),病好後,他請一位兄弟用繩子套在方濟自己頸上,由這位兄弟把他牽到市上,還要他高叫「方濟貪吃!他吃雞肉而胖了!」那時人民看到這情況,頓時為自己的身心飲飽食醉而哭泣懺悔。熱愛和平的方濟不會打鬥,但他因為吃了肉而過意不去,而以具體的行為來表示心中懊悔,引來人心感動,生活更新,亦是武德的一種。
敵在前敢鬥者,勇也
《三友拾遺》 63 節記載了方濟把自己比喻為母雞,他一次在夢中,看到又細小又黝黑的母雞,不能把眾多的小雞保護,故託付眾多的子弟於聖教會的翼蔭下;《 Erfurt1275 年誌》記載教宗額我略九世如何照顧方濟及小兄弟會,又是用了母雞照顧小雞來形容這位教宗。方濟的勇德,不是鬥敵,因為他根本沒有敵人,那勇德是在於作為會祖,敢承認自己不足而需要教會的庇佑。
得食相告者,仁也
方濟誕生時,一位朝聖者到訪,有如討飯;他拿了一片雞肉後,便對初生的方濟說了預言,說他將成為世上偉人。方濟的宏偉,乃在於他的仁德;而這仁德,卻是另一種的得食相告:有一趟,方濟見了一位兄弟因守齋挨餓,便請眾兄弟一起進食,以免這一位兄弟難堪。在强調守齋之餘,方濟認為兄弟間的手足情,更為重要,方濟說仁德是心神的食糧。
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聖達勉十字架上,主耶穌的腳旁,亦繪畫了伯多祿三次不認主的報曉雞。方濟守夜不失時是他的祈禱的習慣,而傳記記載了不少:例如他在守夜祈禱中,他聽到天上傳來的音樂,從而在病痛中得到安慰;或是他抵抗安逸享受的羽毛枕頭的誘惑;或是他得到有關會規的神視等。這樣不失時的祈禱,正是方濟信德的表達。
雞年伊始,亦是四旬期更新之良辰吉日;方濟也好,德禽也好,但願今年你我互勉,實踐福音,成聖修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