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俗方濟會退省後記「靈命探索:方濟」


文:胡玉英 SFO (2009)

2009年在俗方濟會退省後記

 

 

我們【港澳】在俗方濟會週年退省(5月1-3日),主題是「靈命探索:方濟」。

我們一同祈禱,參與彌撒,唸苦難日課、大日課和彼此代禱。兄弟姊妹們能夠同餐共聚,確是主的恩賜。就讓我們回味、反思,避靜神師:胡健挺神父教導的一切:

香港人,可有認識3位方濟各呢?他們多是認識:聖方濟沙勿略和沙雷氏。

   (1)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傳教主保,聖依納爵結為好友。屬耶穌會,他在中國逝世,是聖方濟書院及灣仔嘉諾撒方濟學校的方濟各,他推動教友神修,概念是在俗、普通人。當時,分別有修會會士神修與神職人員神修,不能渾為一談。那時,在俗方濟會神修是屬修會神修。

   (2)沙雷氏St. Francis of Sales,他是一位出色靈修導師,是第三會會友,方濟各沙雷氏認為「成聖」絕不是神職人員和修道人的專利,所有基督徒皆可成為聖人。因聖若望鮑思高St. John Bosco嚮慕沙雷氏,創鮑思高慈幼會,命名Salesians of Don Bosco,服務青少年。當時,這兩位方濟各都以五傷方濟為主保。我們認識那位方濟各呢?當然最熟識:

   (3)亞西西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 。可知他是怎類別的一位聖人呢?

是武士、浪漫詩人、生態主保、熱愛神貧夫人、謙卑者。「生態主保」,他不是說現在的環保,廢紙、膠樽等。他熱愛大自然,因他熱愛天主,萬物因主創造、一切都是主的受造物,人不是受造物的主人,所有受造物與人是平等的,他在萬物中見到主 。貧窮是謙小,他響應耶穌號召,變賣一切,成為貧窮者。如耶穌(謙卑降生成為人)和聖母(做耶穌的母親),他們選擇貧窮。貧窮,環保、詩人、浪漫等是方法,不是目的,透過分享,使別人富有。如若望福音第一章,基督的降生,是恩寵上加恩寵,祂來使我們更加接近天主;耶穌成為人,使人成為天主。選擇貧窮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走向天父。方法不是把持自己所擁有的,在方濟忠告集說了,那是偷天主的東西。最大的罪是取了天主的光榮,作為自己的光榮。貧窮與謙卑是分不開的。有想過方濟是革命家、和平使者嗎?他改革教會,看全南美洲的解放神學。方濟是和平使者,他入回國宣講和平;看看「和平禱詞」,雖不是方濟作品。他叫兄弟遇見人時,要說:「主賜你平安」。方濟說:主賜兄弟給他,給他走福音生活。方濟給聖佳蘭修會的貧窮生活方式,他相信神貧是由天主賜給他的。我們用不同角度看方濟,看到「超人軼事」書中的神怪方濟,他是一位平凡的聖人。他不及聖本篤St. Benedict「西方隱修士之祖」,以隱修院神修著名。聖道明 St. Dominico de Guzman 以福音,守齋善行勸化異端信徒出名,又著名的聖依納爵St.Ignatius de Loyola的神操。聖鮑思高以服務青少年為主務。但方濟神修的多元性,很難一語道破。他平凡、簡樸的生活,可以代入你和我。他的偉大是他能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透過基督,中界者耶穌,祂是道路、真理、生命。同樣方濟於我們是方法,跟隨耶穌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歸向天父。

讓我們簡略看方濟生平:方濟(1182-1226) 44歲離世。富商兒子,22歲前是任性的生活,1207年:悔改。1209年4月16日(是我們每年覆願日):創兄弟會,傳教修會。1219年:見回王,宣講和平。1223年:教宗批准口頭會規。1224年:印五傷,肖似基督。1226年:死亡。1228年:列聖品。

1219年見回王,由聖地回來,辭去總會長職,之後,過不活躍生命,多隱修祈禱。他只有小學程度,學過拉丁文和算術,助父經商,精讀福音和聖詠,相比神學家們,他算是文盲,學問不多的人。因此,聖文德St.Bonaventure是他的秘書和告解神師。

如何認識方濟?是透過他的著作:會規、忠告集、書信、禱文、遺囑及傳記。 

他的遺囑,那是他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他寫過六份遺囑,相信他在1226年化半年的時間,寫下最後遺囑。他沒有記載公認的重要大事:建馬槽和印五傷。他反思生命路和他對兄弟、修會的掛慮。他熱愛神貧,服從教會,友愛兄弟的福音生活而寫成。 

認識方濟:【方濟遺囑1226】

   看(遺囑1-3悔改)是他的悔改經驗。在他生命將終結,生命的反省,才明白主的安排,記憶他在城外(貧苦人區),主賜他遇上痳瘋病人,他所憎厭的痳瘋病人身上,見到受苦的耶穌,由苦楚變甜蜜。此後,他決意走出城外,放棄做富家子、在城內(富貴人區)受保護的生命,脫離上等人生活,全心跟隨耶穌。我們可有刻骨銘心的經驗?方濟遇痳瘋病人,此苦澀的變為甘美的,助我們堅決跟隨耶穌。

   ( 4-5十字架、耶穌、教會)。他在城外,破爛的聖達勉教堂,見到破舊的十字架,被人遺棄的耶穌在十字架上、是那痳瘋病人,他聽到耶穌說話:叫他去修理聖堂(教會)。他極大的信德,願意在普世、不同地方朝拜十字架、耶穌。在此,他禱告,他唯一的祈求的禱文,求主照亮他內心的黑暗,祈求信望愛三德。此後,方濟選擇居於卑下,做個小兄弟Friar Minor 。從此,無論在何處,見到遠處的十字架,或用樹枝做成十字,他都停下來朝拜,他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6-11敬愛司鐸)。按羅馬聖教會法規生活的司鐸,因他曾領受的聖秩聖事(成聖體),無論他們是否有罪過,因著信德,我們都要在他們身上,認出天主聖子,敬愛他們。當時異端出現,加泰派二元論,有:善神 (創造精體世界) 和惡神 (創造物質世界)。  他們不信麵餅(物質)是耶穌,不信司鐸成聖體。只相信神領聖體,才是領受耶穌。加上有些神職人員,是富家子弟的變身,成為沒聖德的司鐸,主教。目的為統領大權,他們生活腐敗。信徒更加不敬愛司鐸了。方濟看到聖體血(天主子身體)放在不被供奉的地方(大公會議後,才有聖體櫃,還要上鎖)。方濟時期,聖體血只放在無人打掃的祭衣房內。司鐸可以只自己領受,不發送給他人。方濟推動熱愛教會,耶穌,敬愛司鐸。大信德的方濟,看見隱藏的奧蹟:聖體血

   (12-13聖言、聖名、聖體聖血)方濟說無論見到寫有聖言、聖名的紙張(羊皮紙),都要拾起、放好。因這聖言、聖名、聖體聖血:三合一,經司鐸唸成聖體經後,便成聖事。當時沒有朝拜聖體,只有在彌撒中,成聖體後,才能見到耶穌。因此,方濟極尊重、敬愛司鐸。並且要祟敬神學家和傳播聖言的人,因他們將神和生命傳給我們。

    (14-18 兄弟生活)。 方濟說主賜兄弟(11兄弟)給他,主啟示他照福音的方式生活。兄弟只擁有一件內外補綴的長衣,內外補綴是為實用和更保暖,因著簡樸貧窮的生活,不會奢望任何事物。更講及聖職人員和非聖職人員的本份日課經。

    (19簡樸、弱小者)。方濟只做執事,屬聖職人員,為了能在聖堂講道。他願意是簡樸的,沒有高深學問的人,做卑下人Friar Minor,服務痳瘋病人(他不願意做司鐸)。當時,可想方濟為要成為聖職人員,心情的矛盾。「沒有高深學問的人」,方濟相信:文字使人死,神使人活。正如會規、會憲是精神文件,不是死硬的,不是法律,不能使人得救。福音生活,才是我們真正的方向。所以,在不太嚴重的事情上,對人寬容,對自己嚴謹。像當時,聖師、聖文德是學者,在兄弟間,是不大受歡迎的。

    (20-22 工作、生活)。方濟叫兄弟避免空閒,他說:不工作的兄弟,是蒼蠅兄弟。為生活、為靈魂,先求工作,之後,才是沿門行乞。兄弟要宣講,讀書就是工作,要祈禱,福傳。我們為天主忙?不是為天主忙?每天很忙,但是否忘記天主?

    (23同人相處)。 對人說:「願主賜你平安!」,我們與主在一起, 感到平安幸福;小心不要使他人不平安,不要把不平安帶到別人身上。

    (24謙小,在世如僑民、旅客)。兄弟過「至聖神貧」生活,貧窮,分享,為使別人更加富有。我們在世如僑民、旅客。看近日,流感病發生,會使許多人失去生命。檢討:我們在世生活,與大自然的關係、環保、我們消費要滿足,義務不要講權力。當記簡樸生活。

    (25-26 服從教會)。不可向羅馬教廷求保證,如果在某地方不受歡迎,可以到另一個地方做補贖。方濟服從教會。方濟會至今,已是800年了(1209-2009)。

    (27-28 服從兄弟)。服從長上,會長、院長。兄弟服從,不是講上、下身份,而是為兄弟友愛之情。

    (29-33 羅馬教會勸籲)。 願意服從聖願,接受長上監管,服從主教,是兄弟會的主人、保護者兼懲教者。

    (34 要守遺囑嗎?)。遺囑是勸勉,這份遺囑是幫助兄弟們成為公教徒,遵守誓許的會規。

    (35 -39會規不能增刪)。兄弟人數增多,對守會規的意見也多。方濟認為會規是耶穌的啟示,所以無論何人,都不能修改。可是方濟死後,教宗作了修改。因方濟、小兄弟會的至聖貧窮生活會規,不擁有世物,是教會的負擔。而現實,為生活,必要的世物、房舍等,最後難免教宗插手管理了。

    (40 實行,祝福)。 方濟重實行,遵守,兄弟們才能獲得天上的降福。 

認識方濟:禱文

方濟的「十字架」禱文:

「主耶穌基督,我們在普世的聖堂內,朝拜你。我們讚頌你,因為你以聖十字架,救贖了世界」。譯注:胡健挺OFM  

方濟唯一的祈求 (求恩)「苦像前的祈禱」禱文:

「至高、光榮的天主,求你照亮我內心的黑暗,並賜給我真確的信德,堅固的望德,完善的愛德,知覺和真知灼見。主,好使我能承行你聖善而真確的命令。」譯注:胡健挺OFM 

方濟其他的禱文,都是讚美和感謝天主的:闡釋天主經的禱文,讚美至高天主歌等。我們祈禱,多是在求恩部份,得到恩典,也會感謝。但我們祈禱,可否走向更高層次,禱告以讚美、讚美主的美善、全能。方濟的祈禱,只一次出現在「超人軼事」書中,他整夜祈禱說:「我的天主,我的萬有」。此句,也成了方濟小兄弟會的口號。學習方濟的祈禱,在苦難日課中,聖詠第15篇,讚美、感謝主的美善。耶穌的降生,死(十字架)而復活。人(原祖父母)由樹(木)失去生命,耶穌、十字架(木)給人重獲生命。在曠野高舉的銅蛇,只能給人短暫的生命。十字架(木)上,基督為王,給我們不死的生命,想:「主為王在樹上」(胡神父歌)。我們喜樂背負十字架,是基督徒的生命。TAU也有悔改及十字架的意思,也成為被選者的記號。

看 San Damiano聖達勉堂 造物讚(太陽歌) 

那是方濟在他生命的盡頭,他憂傷、痛苦。他躺在聖達勉堂外面的地方(不能進修女院),那是當年意大利最冷的冬天。為修會不能照他的理想發展,身體在極痛苦病中寫成的。他染有4日潮(4天發燒一次),眼病,五傷,他體無完膚,不能走動。但造物讚卻是讚美天主歌,他眼睛盲了、不能見光,但他心靈能看到「萬物」,他能寫出、感覺到太陽、月亮、星光。造物讚分3段,不是一次寫成。前段歌頌主的創造,萬物是兄弟姊妹,他看到基督的真光。後來,因亞西西市長跟主教不和,他寫了為「和平」的中段,其後他面臨死亡。最初,他因病苦向主求死,他心靈破碎,主叫他要為永生的賞報,而接受病苦。他由憂苦變喜樂,第3段(結尾)是他歌頌、歡迎「死亡」姊妹的來臨。造物讚是生命痛苦的結精品。我們的生命路,有黑暗、有光明,如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為埃及人是黑,為以色列人是光,是黑暗和光的鬥爭。在困難中,我們看不見主,找尋主、懷疑主的存在,我們如何選擇?方濟讚美的祈禱,是我們的典範。

認識方濟:書信 (共10封) 避靜中,我們看了…..

致信友書與在俗方濟會有關,在俗會的會規前言:論做補贖的人。是要愛天主,愛自己,惱恨肉身(惡習,罪過),領主體血,結果實。在俗會友的召叫:我們做主的「淨配」、「兄弟」、「母親」。當忠信的靈魂,藉聖神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結合時,我們是「淨配」。當我們實行在天之父的旨意時,我們是他的「兄弟」。當我們藉著神聖的愛,和純潔的與真誠的良心,把他攜帶在心靈及肉體內;藉著聖善的行動,以應該在人前閃耀的榜樣誕生他時,我們是他的「母親」。但我們的家人,朋友,是否看見我們的榜樣,我們結果實,看到耶穌嗎?或是因我們的表樣,而離開耶穌,教會呢?家庭生活,會團生活,兩者都是重要,在俗性以家庭為主,次要是會團的工作,要結「適當」的果實。 

致人民首長書:勸告人民首長,顯貴人,切勿因此世的掛慮與操心,而忘記了主。我們忘記主,主也會忘記我們。首長們,應把一切擱置一旁,領受主體血,在民眾前,促進對主的尊祟,黃昏時,關閉城門,祈禱、讚美天主。唸三鐘經的起源:方濟在聖地,見回教徒按時晨,向真神禱告。故方濟兄弟唸三鐘經,應在1/晚上開始(紀念聖母領報,耶穌出生);2/耶穌復活;3/耶穌苦難。方濟再提醒,謙卑的耶穌,降臨在司鐸手中、餅酒中,卓越的謙卑,謙卑的卓越。看天主的謙卑,是為舉揚我們。我們不要保留自己,開放自己,聖體聖事..神聖的交換,天主必會接納我們,祂召叫每一個人,看我們是否答應。

致某會長書(兄弟):

兄弟相處出問題,兄弟要求去隱修地,但方濟不答應。方濟說:對任何犯了罪的兄弟,在他注視你的眼晴時,如果他尋求你的憐憫,總不可沒有你的憐憫就離開去。而且,如果他沒有尋求憐憫,你要問他是否願意憐憫。就算他犯罪千次,為引領他歸向主,你要愛他超過愛我(方濟)。現實中,我們希望改變別人、家人,見某會友便不高興,但改變是要靠他自己,除非他見到我們的好榜樣、言行,有所感動,便有改變。自己激氣,是你的選擇,天堂、地獄是你選擇的。要包容,寬恕、憐憫,福音說:幾時我患病,你來照顧我!我們對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給耶穌做了。我們可不期望他們回頭、改過,我們便能繼續慈悲(一笑),便有機會學習耶穌,跟隨耶穌,是恩賜。

最後,我們看到方濟的一生,不是順風順水的,他為服從教會,為兄弟友愛而付出,他的偉大是,他一生堅持,全心、全靈,全意跟隨耶穌;他在困境中,有信德、平安,祈禱、讚美、感謝天主;只有主是美善,一切的美善。他平凡的一生,沒有顯明、出名的神修著作,他的平凡,像你和我,他的遭遇,又似你和我,那麼平凡,他是我們的典範。避靜不求聽到新題目,只是藉避靜機會,我們可與天主談談。我們的生命很平凡,是恩賜;是崎嶇不平,也是天主的恩賜,「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勞其筋骨 ..」,學習平安,「主賜你平安」,給人平安,不把不平安加在別人身上。追求方濟、耶穌,貧窮、不是目的,是方法,目的是歸向天父。    【完】    

我的感受 方濟平凡,我像方濟,比方濟更文盲、無知。主賜他兄弟、無人教他如何走,是主指引他,如何走福音生活。他在臨終寫遺囑時,才明白主安排的一切。主賜他遇痳瘋病人,破爛的聖達勉堂,十字架,他接受主的召叫。記憶17歲時入會,不懂如何走,主賜的恩寵、召叫,只認識些少方濟,在迷濛生命路途上走著,照顧弱能兒子,患病丈夫,彷彿進了隱修地(家)。 在不是意願中的路途上,曾呼求、尋覓祂。一次再遇好友(修女),她說:「在她記憶中,我是好人,當時她期望我能做修女..」。她的話如聖達勉堂的十字架,痳瘋病人,使我感到內疚而祈禱說:「主!回首一切,此苦澀的變為甘美的,感謝你」。走出內心的黑暗,重投在俗方濟會團體,家庭生活、團體生活,要結出「適當」的果實,我要決擇。「方濟不允兄弟的要求:走往隱修地」。團體兄弟相處,逃避不是方法,方濟說:「如果他沒有尋求憐憫,你要問他是否願意憐憫,總不可沒有你的憐憫就離開去」。 

回上

 
   

 

 

相關網頁:

更多文章共享

網上方濟會主頁

 

 

T

This page is updated on 2009-05-22 更新

本網頁由方濟會(小兄弟會)中華之后會省及孟高維諾會區贊助。www.ofm.org.tw and www.of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