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會和平派遣的神修與神學根


文:費若翰 Johannes Baptist Freyer OFM (2008)

Die spirituellen und theologischen Quellen der franziskanischen Friedenssendung

譯:林思川OFM (2008)

2008研習會

下載中德文DOC

收聽MP3(按右鍵下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

 

方濟自己在《遺囑》中說到:「主曾默示了我向人致候的方式:『願主賜你平安(和平)!』」所有與方濟有關的初期傳記都證實,方濟的這個說詞,並且報導,初期弟兄們從開始就不斷地在不同場合使用這樣的問候語。此外《Perugia傳記》和《成德明鏡》將方濟的問候語和修會的名稱─小兄弟─連結在一起。根據這些原典,修會名字的訂定以及問候的形式,鮮活地顯示環繞著方濟而形成的弟兄運動的特色。在這個為修會取名以及方濟會特殊問候語的脈絡中,《Perugia傳記》和《成德明鏡》報導了一個事件,也許我們因為過於快速而輕忽了這個事件,然而這個事件可能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使我們瞭解弟兄們的自我認知與公開出現。我在此摘錄《成德明鏡》的相關報導(成德明鏡26):

既然聖方濟由天主啟示得知,其修會應名為「小兄弟會」,故他要人將這寫在第一會規內,及他曾呈獻給教宗依諾森三世,並由這位教宗所批准,其後又公布於教廷會議中的會規內。

在修會的初期,方濟和一位屬於十二位弟兄之一者在行路當中,這位弟兄在路上向那些正在田地裡的男男女女,以下面這樣的話問候說:「願主賜你和平!」在這以前,人們很少從那些修會人士口中聽到這種問候,因而人們感到極為驚訝。有些人則似乎有點厭煩並回答說:「你們這樣的問候,到底是要說什麼?就這樣,這位弟兄就甚為感到困惑,便向方濟說:「讓我再說另一種問候吧!」

方濟回答說:「就讓他們去說吧!他們不瞭解天主的事務。但是你不要為此而感到羞辱,因為在這個世上所有的貴族及王宮,都將會對你及你其他的弟兄,因這這種問候而表示感激。實在地,一件偉大的事是:主有意會有一個新而且微小的人們,在言語和行動上都有別於昔日所有的人們,他們只已擁有至高和至榮的祂為滿足。」

這篇報導告訴我們,初期弟兄們之所以引人注意,既非由於他們的貧窮,亦非因為他們宣講補贖,而是因為他們和平的祝福。在那個時代,方濟與其弟兄團體的貧窮運動和補贖宣講相當普遍。然而,真正令人們感到新奇、陌生,使人們騷動的是這個奇特的和平祝福。曾有一位弟兄由於害羞,而想要放棄這樣問候時,方濟親自使這位弟兄明白,這個和平祝福屬於這個新的弟兄團體最基本的自我意識。因此,我們可以確信,形塑最早期方濟弟兄團體的四個元素是:微末、補贖生活、弟兄友愛團體、以及和平祝福。而且,方濟運動真正的原創性在於與微末及補贖生活緊密相連的和平祝福;所有其它的因素在別的運動中也都可見到。在這個歷史背景之下,讓人驚訝的是,今日絕大部分的神修作品基本上都只談論貧窮運動與補贖運動;幾乎完全沒有談論和平運動。然而,原典卻清楚地證實,談論早期方濟會的和平運動和談論貧窮運動和補贖運動同樣重要。我們在下面將更深入這個論點。

方濟自己的經驗

一個介於戰爭與和平的青年

在方濟年輕的時代,兩次重大的十字軍東征對當時的基督信仰具有重大影響:1189至1191由Friedrich Barbarossas皇帝率領的十字軍行動,以及1202至1204由教宗依諾森三世號召的行動。在這段時間中,還有許多較小規模的十字軍行動。在方濟年輕的時候,義大利中部由於Welfen und Ghibellinen之間的衝突,以及效忠皇帝的人和教宗的支持者之間爭奪統治權的戰爭所動搖。

在方濟的時代,亞西西也是經由戰爭才爭取到它們的自治權。1198年,亞西西的居民衝入皇帝軍隊所控制的山頂堡壘(Rocca)。1199到1200年間,亞西西城內貴族與平民之間發生內戰,最後雙方簽署一個暫時的和平協議,一個公民自治團體於焉誕生。然而,僅僅兩年後,衝突再次發生,並擴展成介於Perugia和亞西西之間的戰爭,當時以1202年發生於聖若望橋(Ponte San Giovanni)附近的戰役最為關鍵。是役,亞西西戰敗,方濟被俘,並被監禁於Perugia。雖然有這個消極的經驗,方濟仍於1205年再次出發,前往義大利南方參加十字軍。由於後來Spoleto夢境中的神視,才驅使方濟回頭。

這個簡短的綜合性回顧清楚地顯示,對方濟而言,戰爭與和平的主題並非神學思辯,他在自己年輕的時候親身體驗了戰爭與和平的意義。

在方濟後來的生命歷程中,也一再地面對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例如:教宗依諾森三世於1215年11月11日─第四次拉特郎大公會議召開期間─再次發起十字軍東爭,方濟自己也因此於1218與1219年間隨同十字軍前往聖地。此外,還有許多城邦性的衝突,例如:市長和亞西西主教之間、在Arezzo、Bologna與其他城市之間。

因此,在方濟的生命中,戰爭與和平並非邊緣性的課題,而是存在性的真實。

內在平安是外在和平的基礎

根據我的觀察,戰爭與和平存在性的經驗在方濟的生命中產生具體的影響。我認為,方濟對戰爭的體驗、對和平的渴求,以及他在Poggio Bustone的神修經驗,具有直接的整體關連。例如:薛拉諾給我們報導了方濟在Poggio Bustone停留時的情景(薛上26:):

他在那裡,好久抱著敬畏予戰慄之情,拜倒在普世主宰前,並以懺悔的心神,回憶其虛度的歲月而一再重複說:「天主,請垂憐我罪人」。此時,一種無言可欲的喜樂及極大的甘美逐漸浸入其內心深處,使他開始出神,使得其緊縮的心情和因著害怕罪惡而密集於內心的黑暗為之消散;同時傾瀉於其內心者,是準確知道其所有罪惡業已獲得赦免,以及深信自己業已恢復了天主的聖寵,使得他神魂超拔,整個人為某種光明所吸收,其心胸亦為之擴大,並因而看到許多未來的事。這種甘美及神光退去後,方濟的心神為之一新,好像變成了另一人。

人們普遍認為,這個事件發生在1208年,亦即在弟兄團體形成之前。在反省方濟荒唐度過的年歲,以及他高度意識到自己的罪惡的經驗時,我認為這一切都反映了他曾經積極參與的戰爭年代。由於天主仁慈的賞賜,使方濟得以突破自己的這些苦澀經驗。方濟經驗到一種內在的和平,這是他經由天主的賞賜而得到的和好的經驗。我在Poggio Bustone的關鍵經驗中看見,方濟帶到全世界的和平態度的基礎。方濟體驗到,天主的仁慈是一個純粹的恩賜,使人內心得以真正得到平安、喜樂與光照。這個經驗成為方濟和平態度的基礎。

和平的態度與生活形式

除了這個Poggio Bustone的存在性經驗,我們接下來還要提出一些初期弟兄團體生活方式中,與這個和平的主題有直接關連的因素。

貧窮

這裡又是一個在傳記中被報導的事件,幫助我們瞭解生活於貧窮與和平態度的關連。這個故事來自於《三友拾遺》:

但該城主教的作風卻完全相反。聖人多次投奔主教,請他指引迷津,主教也仁善地加以接待。一次主教對他說:「我以為,在這個世上一無所有,是十分艱難和苦澀的事。方濟回答說:「主教大人,假使我們擁有財產,我們也得擁有武器來保衛它們,因為財產是紛爭及打鬥的根由。這樣,我們便在許多方面無法愛天主、愛近人。所以,在這一生,我們不願擁有暫時財物。」主教非常滿意天主僕人的回答。

貧窮的基督論基礎在於跟隨貧窮的基督,在此不必多做發揮。這是這段內容的預設條件,並經由方濟明智的回答而更為擴展。貧窮成為和平的先決條件。由於貧窮是踏著耶穌的足跡、跟隨祂的人所產生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在此當然可以說,這是和平態度的神學基礎。貧窮非常實際地排除了一切引發不和、打鬥、爭執的因素。貧窮的這個實際面建基於跟隨基督的基礎上。因此,在此貧窮遠超過和平的社會性基礎,而成就了一個神修性基礎,建立在跟隨基督的和平態度之上。這個植根於基督論的貧窮產生一種和平態度的先知性力量。由於一無所有(我不必防範任何人以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堅持任何立場(我沒有地位、頭銜、特權可以失去)、因此貧窮完全不擔憂有任何損失的可能(我不用憂慮我之所有、所是),並且放棄一切力量,而能勇敢地在任何強權、君主、以及任何人面前獻身於真正的和平,這種和平唯獨來自於天主。我想,只有基於這種貧窮的態度,使方濟和他的弟兄們能夠完全自由地,在教宗、蘇丹王、人民、神職人員、以及貴族面前宣講和平。

工作

工作的意義在和平態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方濟在他的遺囑中寫到(遺囑20-22):

我曾用我的雙手工作,而且我樂意工作;我堅決地要所有弟兄有正當的工作。凡不會工作的應當學習。並非為貪得薪金,而是要給別人樹立善表,避免空閒。如果人們不給我們工資,我們可以求助於主的餐桌,就是沿門行乞。

在初期方濟弟兄團體中,「以手勞作」對和平態度具有多重幅度的意義:

  • 個人心裡的幅度:
    藉著工作驅逐閒散,激發他們注意每個人在心理上完全同等重要,這種人人完全平等的態度,使人獲得內在的滿意與內在的平安。
  • 社會學的幅度:
    由於弟兄們親手勞作賺取生活所需,他們經驗到獨立,完全不必依附世上任何權威和結構,經驗到一種自由,使他們能夠成為不分黨派的和平使者。
  • 社會的幅度:
    「以手勞作」,在方濟的時代是一種價值低賤、並且被輕視的行為,卻能將弟兄們和當時沒有地位與沒有生產工具的人接近。這樣的工作聯繫了弟兄們和一切世界內的平安關鍵觀點下的社會上的失敗者:被排擠者、雇工、邊緣人、受壓迫者、癩病人等。因此,方濟與他的弟兄們也帶給這些失敗者一個和平的可能性。
  • 神學性幅度:
    由於方濟要求工作時一無所求,完全放棄任何報酬,並因此完全倚賴主的餐桌─施捨─他將這種生活方式完全建基於天主的慷慨上。一切生活所須完全只倚靠天主的賞賜。和平和生活的基礎也來自於同一位賞賜一切好東西的大施主。

默觀

在Carceri有一塊石版,上面刻著:哪裡有天主,哪裡就有和平!這句話指出默想與和平的態度緊密相關。原始文件清楚地指出,默想的幅度在年輕弟兄團體的生活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手頭所擁有的少數幾個相關之處,表達方濟與其弟兄們默觀的內容,例如方濟的一些言論集,將天主的救援行動置於中心位置。觀察天主在救援歷史中的行動,從創造開始,經過降生與救贖,直到末世的圓滿,顯示出默觀的核心。同時,這並非純粹只是心智上的觀看,而是非常實際地觀看整個創造,所有受造物都被納入。這個有關天主救援行動觀察的核心肯定正是福音:天主的行動以人類和所有受造物達到救援和平為目的。「和平與善」(Pax et Bonum)這樣的祝福組合正是這樣產生的。因此,弟兄們和平的態度是天主包含一切的、以和平為目標的救援行動的一個結果。因此,這並不是為了某種暫時的和平而提出的某種世界內的條件,方濟和他的弟兄們所關心的,一直是這種唯獨由天主而來,包含一切的救恩歷史的和平。這種廣闊無邊的和平應該反映在人類結構之中。藉此也顯示出,人類的和平關鍵在於天國的末世性幅度中。

貧窮、工作和默觀形成一個激發和平的生活態度,就如會規中諸多例子清楚顯示給我們的:

第一會規十一章:弟兄們應力戒毀謗與爭辯,應仰仗天主聖寵,嚴守靜默。弟兄之間不應爭論,也不應與外人爭論。只應謙遜地答應說:我們都是些無用的僕人 ......

第一會規十六章:凡前往回教或教外地區的弟兄們,面對該地區的人民,他們的精神態度可已有兩種表現:一、不與人爭吵辯論,為天主而甘居一切受造人之下,並名任自己是基督徒......

第二會規第三章:弟兄們與俗人相處時,我在吾主耶穌基督內給他們出主意,勸告並叮嚀他們勿與人辯論和爭執。不要批評別人,而要溫良、和平、有節制、慈祥、謙虛、誠實而得體地對一切人說話...... 不論走進哪一家,應先說:願這一家平安......

 

方濟:締造和平者

關於聖方濟生活的原始資料也非常一致地將聖人顯示為締造和平者。我們在此列舉一些例子:

薛二4報導方濟在Perugia坐監時也促成和平。

薛一23報導宣講補贖時,也與和平宣講結合在一起。

薛二108敘述方濟在Arezzo締造和平。

Leggenda Perugina 44提到,由於方濟為促成主教與Assisi市長之間的和好,而增入太陽歌中關於寬恕的段落。

「神學與神修」作為和平的基礎

下面我們將藉助原典中神學─神修學的脈絡,光照和平的派遣。

薛拉諾

薛一23報導方濟的宣講工作。他補贖宣講的內容就是期望和平,以及從天主而來、降到人身上的永遠的救贖。

薛一24:薛拉諾報導最初跟隨方濟的弟兄們─Bernhard兄弟。這個跟隨被報導為接納和平的福音。和平的喜訊正是吸引其他人的原因。薛拉諾在此直接以拉丁文pacis legationem 標示早期弟兄團體。這兩個字的字義直接翻譯就是:「和平使者團」。可惜,不論德文或義大利文的翻譯都不能正確表達原意。二者都削弱了原意,而只說成是「和平訊息」(Friedensbotschaft und messaggio di pace)。然而,薛拉諾卻清楚明白地將弟兄團體標式示為「和平使者團」。

薛一29:薛拉諾報導弟兄們第一次的福傳派遣。這次派遣的目的是:到全世界宣講和平的福音以及做補贖以得到罪赦。為了使人相信所宣講的這個訊息,弟兄們必須謙遜地成為見證。

薛一41:薛拉諾在這個段落中報導和平是弟兄們一起生活,以及面對世界態度的基礎。和平的態度和感恩與讚頌緊密相連。

薛二146:和平與微末被報導為弟兄們特殊的標誌。他們是和平之子,也以這個身份態度面對人群,並且尤其是面對神職人員。

Speyer的Julian

16:Julian報導和平的問候與和平宣講和救援以及接近基督緊密相連。重新與基督親近正是真和平的保證。因此,重要的是生活的悔改,重新轉向基督。

20:Julian報導弟兄們被派遣外出傳揚福音,他們宣講經由補贖與合於福音的悔改而達到的和平。

三伴記(三友拾遺)

26:這段文字報導由啟示而來的問候語:和平與善。方濟宣講與基督緊密聯繫的真正和平。和這個和平宣講緊緊相關的是福音的圓滿,以及在補贖中生活。

37:這段文字報導,弟兄們的主要工作就在於宣講和平。和平的先決條件是:敬畏並愛上天下地的創造主,以及遵守誡命。

39:這裡所報導的事件將和平與補贖的訊息置於中心位置,它們是弟兄們經由貧窮的見證所傳遞的核心(訊息)。

58:被宣講出來的和平是內在和平的果實。

文德

大傳的引言:文德在這段引言中敘述,方濟猶如天主盟約的記號,真正和平的天使,經由補贖、貧窮的生活向人們宣講和平與和救援的人。

大傳三2:文德也報導由啟示而來的和平問候。方濟宣講的內容就是「和平與善」,這一切都在與基督親近時被發現。

大傳三7:文德和其它傳記一樣將福傳派遣報導為積極宣講和平的使命。這個和平是補贖和罪赦的果實。

大傳四9:這個段落報導「歌王」Pacificus的悔改。他的悔改被明白地標示為轉向和平。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我們在此也應該提到文德的《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在這本書中,文德將方濟表達為在基督內的和平使者。根據方濟的例子,這個和平僅僅在上升到天主內才可以找到,在基督內天主被賞賜給人。

綜合

  • 所有的原典資料一直到文德,都一致地將圍繞著方濟的初期弟兄團體描寫為補贖與和平運動。在補贖中生活─與聖經中的悔改相符─是弟兄團體具有公信力的生命基礎,為了宣講他們的和平訊息。
  • 和平被假設為天主的恩賜,弟兄們一致地將自己看做末世性和平訊息的使者。
  • 傳播和平同時也是廣泛地傳播救恩,這也正完全是聖經中對於救援的理解。
  • 尋找和平與跟隨基督之間,有一個直接的關係。和平是直接指向基督論的。
  • 在基督內與天主和平相處成為人與人的關係,以及每一種世上和平的基礎。
  • 天主的誡命和福音是確保和平的基礎。
  • 尋求和平就是尋找天主。

對第三會的指導

最後,我們還要提出1223年在義大利北部(例如:Parma, Vicenza)的「阿肋路亞運動」,這個運動產生於方濟會的氛圍中,面對地方性的戰爭顯示為真正的和平運動。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提及當時第三會男性成員禁止攜帶武器的誡命。

1289年經由Nikolaus IV(批准)的會規第28號規定:

弟兄們不得隨身攜帶武器,除非為了保衛羅馬教會、基督信仰、或者有會長的准許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住處。

然而,這個會規的內容卻是相當模糊。因為,一方面它使第三會成為一個和平運動,使許多城市內的爭鬥得以平息;然而另一方面,教宗卻建立一個部隊,在許多城市中出現,響應教宗的號召為保衛教會而應該拿起武器。

整體而言可以肯定:在早期方濟運動中和平的主題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這個建基在神學基礎上的和平態度在後來的歷史過程中繼續擁有重要的意義。

正因為如此,一個過去被認為是方濟自己撰寫的、事實上大約產生於1913年的祈禱文,毫無疑問是在這種方濟會的和平意識中產生的:

主,使我做祢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愛
在有傷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恕
在有爭執的地方,讓我播種和解

回上

 
   

 

 

相關網頁:

更多文章共享

網上方濟會主頁

 

 

T

This page is updated on 2008-07-27 更新

本網頁由方濟會(小兄弟會)中華之后會省及孟高維諾會區贊助。www.ofm.org.tw and www.of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