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苦路善工的發展
苦路,顧名思義,是苦難之路,指耶穌苦難的旅程。拉丁文一般稱為 Via Crucis (十字之路),或 Via Dolorosa (痛苦之路);而英文一般稱為 Stations of the Cross (十字的位置),或是 Way of the Cross (十字之路)。
拜苦路的習慣,自然源於耶穌的故鄉,以耶路撒冷為主的巴勒斯坦聖地。根據傳說,童貞聖母每日都會到耶穌受苦難的地方,去默想祈禱,反覆思索。聖熱羅尼莫提到,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每天都有從各地而來的人,到基督受苦難的地點朝聖。那時,沒有固定的形式及地點,因為聖思維雅( St. Sylvia )在其「 聖地遊蹤 ( Peregrinatio ad Loca Sancta )」書中,曾細緻地描述聖地的很多宗教習俗,卻沒有提及有關苦路的事。而拜苦路的敬禮,可能是拜占庭的信友,到耶路撒冷朝聖時衍生的;他們在聖週星期五,從城東的革責瑪尼山園出發,向西行至聖墓,即耶穌被釘死及復活的地點。到了四世紀末,一位從高盧而來的艾泰利亞( Eteria )修女,報告了她在聖地時,常有朝聖行列,由加爾瓦略山始,遊行至耶穌的聖墓。
在 1342 年,方濟小兄弟接管了耶路撒冷各個聖地。自此以後,小兄弟會與苦路的敬禮,緊密相連。雖然其形式與地點,只是一個雛型;和現今盛行的,仍相距甚遠。在這十四世紀,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加速了苦路敬禮的發展。首先,是確定了安多尼堡壘中總督府的地點。其次,是苦路各處的文物,逐漸出土。最後,由於西方世界文化精神的墮落,導致人追求靈性的滋潤,重視反省基督苦難的靈修方法。
在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皈依天主教會後,很多信友由於地域、經濟及交通關係,無法親往聖地朝聖,於是在歐洲各地模仿聖地的建設,應運而生,苦路的各位置是其中的表表者。大概在第五世紀,義大利博洛尼亞的主教聖白托略( St. Petronius),倣效聖地有關耶穌苦難的朝聖所,在聖斯德望隱修院,把一些祈禱小堂串聯起來,以聖墓堂作為終點。由於這修院倣照耶路撒冷如此神似,故被人稱為「Hierusalem(神聖的撒冷)」。
從十二至十四世紀,有耶路撒冷的朝聖者,談及所謂「神聖之路( Via Sancta )」。這神聖之路是一條固定路線,但未能肯定和 Via Crucis 是否相同。因為在方濟會於 1342 年接管聖地以後,後者才慢慢成型。首先有的固定地點(處),與教宗頒賜大赦有關,可能包括:耶穌遇見聖母、耶穌與耶路撒冷婦女對話、遇到基勒乃人西滿、兵士們抽籤分衣服、釘十字架及比拉多府第等地點。
首次提到「 Stations 」這個字的,是英國人韋威廉( William Wey ),他用來稱呼耶路撒冷神聖之路上停頓的地點。他分別在 1458 及 1462 年兩次到耶路撒冷朝聖,並述及踏足在耶穌痛苦之路程上,在當時已經是一種習慣。那時,一般朝聖者慣常從加爾瓦略山起步,以比拉多的府第為終點。但從十六世紀開始,朝聖者認為更正確的做法,是把路程倒過來,從比拉多衙門出發,步行至加爾瓦略山結束。
在十五、十六世紀,在歐洲不同的地方,有了聖地的翻版。真福亞華歷斯( Bl. Alvarez )往訪聖地後,在西班牙科爾多瓦( Cordova )的道明會院,修築了連串的祈禱小堂,按的是每處的模樣,並繪畫了耶穌苦難的情景。與此差不多同時,一位佳蘭會修女,真福優西度( Bl. Eustochia ),在西班牙墨西拿( Messina )的修院中,豎立起類似的各處。
在德國紐倫堡( Nuremburg ),於 1486 年雕塑了著名的七處苦路,稱為「七次跌倒」,因為在其中描繪的基督,或是受十字重壓而下跌,或是實際跌臥於地。在法國多菲內的羅曼什( Romans of Dauphine ),波勳( Romanet Boffin )倣效瑞士費里堡( Fribourg ),豎立起各處的苦路像。他甚至與一些人到耶路撒冷,希望能仔細量度每一處之間的距離,以便倣照,結果沒有成功。曾在聖地服務的真福伯爾納定( Bernadin Caimi ),在回轉到義大利後,懷念著聖地的景物,就在伐拉樂( Varallo )摹擬耶路撒冷而建設苦路像。他更組織了戲劇化的苦難遊行,由人扮演耶穌受苦難時的情景。
根據韋威廉的記述,他所知的苦路共有十四處,但當中只有五處是和現行的一樣。波勳則指出,他在 1515 年到聖地時,有兩位方濟會士告訴他,苦路共有三十一處。而為伴隨朝聖用的熱心手冊,卻分別列出十九處,二十五處,和三十七處。 1584 年,由名為亞迪高( Adrichomius )出版的「 在基督時代的耶路撒冷 ( Jerusalem sicut Christi tempore floruit )」一書,指出苦路共有十二處,這和現行的前十二處相符。十六世紀,在歐洲的低地國家(即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出現了一些熱心手冊,供拜苦路時祈禱之用,其中有些首次出現十四處。因此,有學者認為,十四處苦路及伴同的經文,應源自歐洲地方(如:紐倫堡、魯汶)的推動。這論據尤其因為回教人佔領聖地,基督徒不易實踐宗教信仰及進行朝聖活動,而顯得強而有力。
無論在耶路撒冷,或是在歐洲及其他各地,方濟會小兄弟對苦路善工的推廣,都不遺餘力,這應歸功於會祖聖方濟對耶穌苦難的情有獨鍾。
回上top |